《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一——谈读书

1.读书是什么:
读书或者不读书,时间不是问题,有的人再忙也会抽暇看书,比方说,富兰克林,比方说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人对待读书态度变了,它不是一项任务,而是融于生活的习惯,是进阶的楼梯。可见,有没有足够的决心去培养读书这个习惯,才是关键,没有时间是不足以成为借口的。
2.为什么要读书:
- 人类的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不进则退。
- 读书这样正常嗜好的养成,可在闲暇时寄托心神,降低恶习惯侵蚀的风险。
- 得较真确的知识
- 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
2.1念讲义读课本同读书之异:
学校课程讲义课本:门类虽多,范围终究狭窄,学起来也有若干拘束,难成兴趣。
- 读书:
课外探索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
2.2习惯的养成要早:
凡人越老越麻木,行为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世界,便会萎谢。
3.读哪些书:
一个矛盾: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 附加条件:有许多书是不值得读的。 关键:选择
3.1不必读的书:
- 许多新书。
别事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 谈书的书。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3.2对于书单的看法:
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量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像。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像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4.怎么读书
同样因人而异,找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有两点比较有普遍意义的: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
进恒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31 15: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