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客,江湖心 ——讀陸文夫《美食家》有感
人之在世,衣食住行。滿足了基本所需,便是滿足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要求。而在衣食住行上精益求精,也是人的嗜好。在這四項里,對住的追求大概是當今社會最為顯而易見的了,房價的不斷上漲便是最明顯不過的例證。至於衣和行,富貴之後名牌趕車自然是不用提的了。而獨對于吃,絕大多數人都衹是附庸高雅,囫圇吞棗,不得其中三昧。正如《美食家》里朱自冶那樣,吃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個地方文化的體現。一個善於吃、會吃的人,一定也是個充滿情趣的人,在俗世裏沾滿煙火氣,卻得內心一片寧静,便是他們啊,讓人豔羨不已的老饕們。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世界上千千萬萬的美食,穷盡一生也是吃不完的。美食尚且如此,更別提果腹之物了。所以,老饕們才會像朱自冶那樣挑剔,因為他們懂得享受生活。美食這種東西,是與歷史時代緊密相連的,一批批美食被歷史無情抹去,一批批美食又在不斷湧現。但不論如何,沒事,永遠都會給人的心靈帶來悸動,或悲或喜,因為,美食本身就被賦予了人類的情感,鄉愁,永遠緊緊地和鄉味結合在一起。《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打動無數的国人,不僅僅在於食物本身味道的鮮美,更在於蘊藏于其中的深意。像我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美味佳餚,幾乎都是與一個個地點息息相關,離開了那個地方,味道就好像打了折扣。就像羊肉泡饃之於陝西,胡辣湯之於河南,麻婆豆腐之於四川……所以,《美食家》里那一道道讓人垂涎欲滴的名菜,便是蘇州印象在人們心中的具象化,沒有了它們,蘇州就不再完整。 淺談了吃,再來說說吃的人。一個人要想成為美食家,成為一個合格的老饕,必須有雄厚的資本。足夠充實的家底自無需多言,對於風土人情的熟悉,對味道的敏感与專業,對地域文化的了解,以及一個澄澈的心(鍾情於吃,把吃當成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乏味的、生存所必需的物理活動)。這些,在朱自冶身上表現的很充分。此外,會吃的人也很會寫吃,如汪曾祺、蔡瀾等等。于他們,吃就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一種娛樂身心的藝術體驗。 剛看完這本書,覺得有些沉重,過了一會兒,沉重也變得輕了。人就是這樣,沒有什麼是不能忍受的,就像《活著》裡的福貴,無論如何悽慘,依舊活得堅強。和朱自冶一比,我十幾年裏吃過的都不能稱之為吃了,除了家裡母親的飯。坦白說,其實並不好吃,衹是我從小到大習慣了,母親也習慣了遷就我的口味。其實,母親會做的花樣不少,雖然大多數都是炖炒,主食也就是米飯面食,但那是我難以忘懷的,一種說不出來但是永遠會記得的味道,一種情到深處難以抑制不禁要哭的味道。我嚮往成為一名美食家,雖然不是很現實,衹是我不會放棄。讓生活變得富有情趣一些,更有趣味一些,沒有樂趣,就得自己找樂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饕餮客,江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