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二十三):用被动语态大不一样
我这篇短文是写给那些主张少用,甚至不用“被动语态”的语言专家、教授、教师看的。围观群众请随意围观或发表意见。
在一篇讲述早期美国人和印第安人的冲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 In 1868, the U.S government gave land in what is now South Dakota. In 1874, gold was discovered in the Black Hills, a part of that state. In 1875, the government tried to buy back the land. The Indians would not sell it. War was declared against the Indians.
这段话出现了两处被动语态。我们先来看第二处,为什么作者此时要用被动语态?改用主动语态可以吗?效果会不会不一样?
按照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些专家学者的意见,被动语态很“被动”,语气弱,态度暧昧……说到语气弱, 他们说对了。但这不是被动语态的全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对这个语法点的不全面的理解。
当作者不想把动作的发出者亮出来(或是不愿,或是想舒缓委婉语气,或是有顾虑,或是别有用心),这时候,采用把原主动语态中的宾语(宾语就是“宾”,是“客”)放到句首,使之反客为主,就可以起到把原来的动作发出者隐藏起来、模糊起来的作用。
按照这个思路回到句中。如果把第二处的被动改成主动,那么,“宣战”(declare war)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谁呢?结合上下文,很显然,是美国政府。改成主动当然没问题,但是,这样就把“美国政府”给亮出来了,也就是明摆着说,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宣战了;宣战的当然是美国政府,出尔反尔的,当然也是美国政府。但是,作者显然是想为美国政府“尊者讳”的,史实不能变更,但至少可以“降低影响”---处理这样的问题,地球人是心照不宣,殊途同归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此处改主动没问题,但是暴露了美国政府,戳到它历史上的痛处了。于是,用被动使之隐去,只说战争“被宣布”了。语法知识不仅是规范语言的,而且可以做言说者的遮羞布。
生活中,有太多地方我们是不好随意“亮剑”的,太多地方我们不好直来直去的,否则“委婉”、“忌讳”、“含蓄”就不是美德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文化有需要的时候,语言出来解围,你说该不该?
明白了第二处的被动语态的使用。那我们再看看为什么要第一处也用被动呢?这个道理就更简单了,因为如果主动的话,动作发出者很难寻找:金子具体是谁发现的?现在估计很难查考了,张三李四隔壁老王都有可能,即使知道是谁,写出来对文章也无增效。而且,原文本身就强调的是“金子”被发现了,至于是谁发现的,在此文中并不重要。
微信公众名:温哥华英文教练
微信公众号:eureka5266
Tony个人微信号:525474947(需说明英文学习)
常年招徒,欢迎洽询
eurek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安妮女王死了
- 从受人欺压到欺压他人的拉赫曼
- 邮局偏要管 (1人喜欢)
- 狄更斯创造的英文单词(词组) (1人喜欢)
- 记忆(中英双语)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