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植物名称趣谈:箒菊
这小紫花,如果长在荒凉的野外,被有心人看见了,兴许还会稍加注目,但在公园花坛边,被那些人工培植的公主般的花朵一比较,就成了敝帚,所以叫它“箒菊”。
据说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枝桠分叉很多,看起来颇像以前人们用细树枝做成的扫帚。
菊科紫菀属的二年草,学名「Aster subulatus」。属名「Aster」意思是星星,呈放射形的小菊形花容易让人联想到天上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更因为它们像星星一样繁多。小种名「subulatus」意思是“针尖状的”。这样的学名包含着爱意。在中文里,它也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钻形紫菀。

仔细端详,它们的花其实可算是构造精致,色彩也淡雅,尤其是那金黄色的蕊,沐浴着阳光,也熠熠生辉呢。

原产于北美大地,一百多年前不知从哪儿传到日本来。最初是在大阪的淀川河畔被发现,从一开始就是野生状态,像无人抚养的弃婴。
这弃婴全凭着自己的力量,顽强地生存,逐渐壮大,现在,在日本各地,河川边,荒野里,道路旁,公园一角,它的身影无处不见。
8到10月是它的花期。瘦瘦的身姿,沉默不语,倔强不屈地开放。

也因了这份顽强,遭人嫌弃。被视为外来入侵的“扫帚星”。
强健何罪之有!你们不是整天歌颂草根精神吗?
菊科植物生性顽强。有时候我会想,也许到了世界末日那天,大地上盛开着的,一定是大片大片的菊形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