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领域的水洼
在我们熟悉的领域,我们持续、仔细地观察事物,体验事物。我们对这事物的认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有丰富的细节。这种认知过程非常艰辛,也非常宝贵,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认知成本。
在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倾向于用最简单的逻辑来理解事物,我们以此降低自己的认知成本,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轻松些。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或者说是自然的。
就像水自动流向低洼处,是降低势能的成本一样。
什么是逻辑?
逻辑是人类认知对实体世界的抽象,是对这些抽象的连接。相当于给世界画一个素描。素描是一种临摹,有的临摹比较简易,有的临摹比较复杂。有的有丰富细节,有的只有粗略的线条。
有的更接近真实,有的更差一些。或者说,有的更有“用”,有的差一些。
遗憾的是,丰富的不一定更真实,更有用。细节和效用不总是一一对应。
显然,临摹属于应然世界,不是实然世界。如果实然世界存在的话。
我们在这些临摹线条中寻找连接。有些线条的出现,和另一些线条的出现相关联。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把他们对应联系起来,这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顺序,可以称为逻辑。
我们有寻找因果的本能。
这个本能写进我们的基因,我们的动物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因,我们就无法成为人类。也许是我们在寻找因果的过程中,形成了意识。所以我说过,人类讲故事,做游戏的能力,是我们人类进化史中最关键的节点。讲故事和做游戏,都是对实体世界的临摹。
当然,意识的关键点在于本体,也就是“我”。话题太发散,这个线索先掐掉。
什么是简单逻辑?
只有简单的一层因果,没有条件,没有或然,平辅直叙的。这样认知的势能就能很舒服地打个滚进了水洼。
复杂点的逻辑,是有条件的,甚至是嵌套的、反身性的。数学是一种比较纯粹的逻辑语言,程序员也比一般职业更理解逻辑。
比如,对转基因的话题,多数人是不熟悉的。不要说亲自从事过转基因操作,有关的技术细节、背景知识和历史渊源,大多数的人连听说过都没有。
所以,对这样的话题,我们的认识就自动进入了滚水洼模式,我们会用“系统一”(看过《思考快与慢》的人就知道我在说啥)锁定一个就近的水洼,马上套用一个我们日常熟悉的极简逻辑,比如:毒物逻辑。
转基因有毒,不能吃/转基因没毒,可以吃。
这个逻辑很简单:有毒的东西吃下去会生病。这立刻可以生成行为模式:有毒的东西不能吃。价值判断也冒出来了:有毒的是坏的。
这个逻辑大约来自人类的早期经验:有些人生病了-》赶紧找原因-》他之前吃了东西-》吃这个东西导致他生病-》把这个东西称为“毒物”。
好。现在我们为这个逻辑加点料,让它变得复杂点。
有毒的东西吃下去不一定生病。
再复杂点:
生病不一定是吃了有毒的东西。
MORE & MORE:
有的东西在有些情况下吃下去对人身体有好处,也有坏处。有时候你会因此生病,但不吃你会饿死。找其他东西吃你会累死。所以我听老人家说,这个东西是可以吃的。因为其他东西也是可以吃的。吃了那么久都没事。而这个东西不比那个东西更糟糕,所以这个东西也是可以吃的。
……
PS:鸡汤有什么不好?因为它只引导你去最舒服的水洼。好处是你马上就舒服了,心情舒坦踏实。坏处是你的认知受到约束,让你看不到水洼外的东西。如果长期只接触鸡汤,认识水准会变得肤浅。当然这不是价值判断,只是一时找不到词替换“肤浅”。肤浅的思考往往执行力强,别人还在瞻前顾后,肤浅者已经在路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