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书店里的影像诗(二)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
方所的介绍上说,店名来源于南朝文学家萧统的这句话。萧统这个人名声很大,但我不曾看过他的著述。因为他的名声不在著述,而在于——他是个伟大的编辑人员。一提中国文学史,绕不开他编纂的《昭明文选》,可是文选是收集历代经典诗文,附加集注而成的,做的是“述而不作”的工作。这句云里雾里的话,到底是在讲什么?又是在讲哪篇诗文?
后来一查,这句话来自于《令旨解法身义》。这下好了,是不是连篇名都看不懂了?南朝时期+看不懂的篇名=佛学答辩。揣摩了下原句的意思,大概是“常常去那个地方游荡,它就会成为你的生活之地”。网上佛学、生活美学讲得天花乱坠,我看来大概是开书店的人想要个逼格高一点的好兆头吧,希望大家常来,把书店当作生活的地方,这样才好卖书卖咖啡卖文创啊……

方所最早只在广州有一家店,常听在广州读书的朋友吹嘘。所以听说它要在成都开店时,兴奋混杂着奇怪的骄傲,没想到成都竟然会成为第二处拥有方所的所在——成都人什么时候这么爱看书了?方所甫一开张,便兴冲冲地去了,没想到门庭若市。我终于发现,大概不是成都人爱读书,而是成都人爱照相,大好宣传手段,怎能错过。
但它确实,也是照相的好地方。洞穴式的结构(我在[成都书店里的影像诗(一)]里面提到过:这种结构总会让我想起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个岩洞的隐喻,而书籍则是石壁上的影子,带我们以不确定的方式认识世界),高大的空间,双层设计,一眼望去,层层叠叠,仿佛来到了图书的海洋。就算没有那么多书,视觉效果已经让人震撼,更何况,方所是真的书多。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语言文字,甚至不同品相,一应俱全。在方所,能够找到许多别家找不到的港台版本图书、英文图书、各色杂志和异形开本图书,比如说我曾在方所买到过读库出的梁思成建筑图稿,开本超大,还是古老的图书装订方式“蝴蝶装”。

虽然关于外文图书的选购,我想专门找时间去总府路的新华文轩外文书店、IFS One Page书店以及以外文图书为主的咖啡书吧转转,开个新帖子,但不得不承认,方所外文区拥有两面大书墙,同这些书店竞争一下,也不在话下。

当然,从一开始就瞄准生活美学而不是单纯卖书的方所,一定不会缺了文创区、咖啡区,甚至还有卖衣服的区域。方所的创始人本就是设计师,他将自己的品牌“例外”(exceptional)也带进了方所。方所的野心还在于,它要成为举办文化沙龙和展览的中心文化区,除了有专门的讲座场地,可供读书会、演讲、对谈之外,还能利用书店的宽敞空间做一些小型的影展、画展、装置展。不过,成都有了白夜酒吧,而三联书店也在白夜坐落的宽窄巷子落脚,方所想要成为文化中心,倒是路长而崎。

(前方两本书的硬广预警)


现在的书店一定不会缺了童书区,毕竟市场的浪潮太过凶猛。把自己训练成童书编辑,可能是文字编辑摆脱贫困的一条出路。方所的童书区很大,而且设计成了船舱or太空舱,总之小孩子来应该会很喜欢。

从方所回家的路上,经过了老的四川省图书馆。自从有了明亮高级的新馆之后,此处已经无人问津。然而在我的记忆里,那些画面仍然鲜活:长满爬山虎的老楼、昏黄的借阅室、书架间狭窄的通道、纸张泛潮的味道,还有古老的登记处。我和登记员被玻璃隔开,只有一扇半圆形的窗传递着一本本图书。在登记某一本图书的时候,她会突然抬起头,确认过眼神,都是同样尿性的人。
时代真的变化了,但好在,我们对书的热爱,仍旧如初。

方所地址:成都太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