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今日共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愉快] 第一部分 曾国藩“巴蛮”的性格特征,使他这一介书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 曾国藩敢想敢干,勇闯硬拼的性格特点,他凭借“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笨办法最终战胜太平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巴蛮”的性格的确让他克服了自己作为文人不懂军事的难题,使他在屡战屡败后,不断汲取作战经验,完善军事思想。但是这种性格也险些断送了曾国藩的官场生涯。 第二部分 曾国藩的官场生涯,以及他从空想家转型成为政治实干家的过程。 相比在战场上遇到的失败,曾国藩在官场中遭遇的挫折和坎坷对他的影响更大,而且这些挫折也不是凭一腔热血和敢闯敢拼的精神就可以克服的。恰恰相反,曾国藩的“巴蛮”还险些让他断送自己的政治生涯。 他自己年轻时深受儒家熏陶,后来又带兵打仗,采用法家的严刑峻法来治兵治民,这儒家、法家两种思想体系结合在一起让自己的意识形态变得非常僵化和严酷,而且性格上又太“巴蛮”,做事强硬,所以在旁人眼里,曾国藩做人做事都缺少必要的宽容和弹性,其他人自然就很难与曾国藩达成共识。长此以往,他就成了官场上的孤家寡人,被人给排挤出去了。 在反思的过程中,他结合了道家的无为和辩证的思想,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那些性格上过分要强的人往往是经不起外部挫折的打击,因为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人性本来的弹性都没有了,所以失败可以轻易折断他们的意志。相反,那些看似性格柔弱,能够基于现实踏实做事的人,反倒可以在社会潮流中捕捉到机遇,成就大事。 随着曾国藩反思的深入,他渐渐懂得政治家的处事态度一定要谦退、理性,要把官僚体制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不是时刻想着去反抗破坏这个系统。另外,官场上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应该是利益,利益才是人与人合作的最广泛共识,因为利益可以协商,可以分割,还可以交换,政治家必须要学会用利益吸纳更多同盟者为自己服务。 总之,曾国藩的变化与转型,让他逐步获得了同僚的认可,后来在咸丰皇帝死后,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也对曾国藩非常信任。这都为他顺利平定太平天国,并在战后推动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支持。但问题是,曾国藩这次转型后,居然也开始贪污受贿,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曾国藩已经彻底放弃清廉的政治操守,堕落成一个平庸的贪官呢? 第三部分 他到底是一个清官还是贪官? 张宏杰先生对曾国藩一生的财务收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发现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曾国藩每年的年薪、养廉银,还有清朝官场的陋规累计下来应该可以让他有一百八十万两的盈余。但是曾国藩去世后,他统共只留下了一万八千两,只有1%。后来这笔钱也在给曾国藩置办丧事后全部花光了,所以曾国藩一生的财务收支最终是一个零,他没有靠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为自己攒下一分钱。 另外,曾国藩对自己的个人生活要求也非常严苛。1863年的时候,组织火烧圆明园的英国军官戈登来到安庆拜会曾国藩。他就很惊讶地发现,曾国藩衣着破旧,衣服上居然还有油渍,根本就不像一个封疆大吏的样子。其实除了衣着,曾国藩的饮食也很随便,吃饭用的器皿居然是瓦盆。而且他除了喜欢读书、书法之外,对收藏古玩、兴建园林都不感兴趣。所以,抛开曾国藩在官场的表现,他的私生活几乎和苦行僧没太多区别。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曾国藩为什么还要贪污受贿呢?这是因为他依靠政治利益在官场上跟别人打交道。他不得不接受已有的官场潜规则,但是这些灰色收入绝不是他做官的目的,而是他处事的手段。我们可以说,当曾国藩面对自己的时候,他是一个高洁的问心无愧的圣徒;而当他面对整个官场的时候,他又是一个圆滑的务实的政治实干家。 第四部分 曾国藩对待神秘文化和西方科技的态度。 曾国藩作为晚清封疆大吏,不光擅长相面,他还喜欢算命,更一度精通风水学,另外他还非常迷信鬼神。不过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曾国藩愚昧的表现。在曾国藩所处的时代,他能接触到的思想资源肯定是有限的。而对于一个终身保持强烈求知欲的人来说,曾国藩对神秘文化也保留了一份好奇和宽容。 所以只有理解了这一点,你才会明白曾国藩这个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封建官僚为什么会成为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我们能够想象,以曾国藩的学识和阅历,他不可能对西方科学技术有什么深层次的认识,最多停留在“船坚炮利”的水平上。但是曾国藩却对西方文化多了一份包容,少了一点偏见。 容闳留了一头短发来见曾国藩,他没有因为这种怪异装扮把容闳拒之门外,而是仔细观察他,还主动要给容闳安排军队方面的工作。在战争中他发现西方武器更有威力,就搞“拿来主义”,创办中国人的近代工厂,而不是做一个封建卫道士,抱着“祖宗家法”不放,排斥西方文明。曾国藩对神秘文化的好奇的确没有帮他找出人生的真谛,但是他对西方文明的宽容,却最终让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张宏杰先生通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我们不熟悉的曾国藩。他既有湖南人特有“巴蛮”性格,也在闯荡官场几十年内,锻炼出了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借助对曾国藩的解读,张宏杰先生想要告诉你的是,作为一个完全由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培养出的知识分子,“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