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世界文学书目中的二十位中国作家你都读过了吗?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文学书目,将是全世界学习IB的学生的共同资料库。一个来自非洲的学生选了中国的余华,或是阿拉伯学生研究村上春树,将是完全可能发生的情况!
世界文学,听起来这个名字非常高大上,对于我来说,会想起一本80年代的同名学术杂志,封面总是很吸引人,打开却是完全看不下去,语言和内容都好陌生……
IB在顶端课程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无论是哪个语言的学生,都需要对其他语言的文学经典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文学类(A Literature)高级课程(HL)需要读的十三本作品中,需要有三本来自于世界文学书目,普通课程(SL)需要读的十本作品中,需要有两本来自于世界文学书目。顺便说一句,IB文学类两年要读这么多书,真的不轻松!
而语言与文学课程(A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也需要有至少一本翻译作品。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文学书目,将是全世界学习IB的学生的共同资料库。一个来自非洲的学生选了中国的余华,或是阿拉伯学生研究村上春树,将是完全可能发生的情况!不过,一般来说,IB老师会选择ta个人熟悉和欣赏的作品。比如中国IB老师喜欢选择的翻译作品主要有两类:一是五四运动后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颇深的外国文学作品,如《玩偶之家》、《包法利夫人》、《悲惨世界》、《红与黑》等,主要是法国文学(因为当时中国有傅雷这样的法语翻译大家啊!),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还有一类是80年代翻译文学热潮时进入中国的作品,如《苔丝》、《简爱》、《傲慢与偏见》等英美文学代表作,以及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
而IB的书目中,十分注重地区和文化的“平衡”,北欧文学、英美文学、阿拉伯文学、亚洲文学、俄罗斯文学、东欧文学、古希腊文学……都各据一隅;除此之外,这份书单也涵盖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不论是古典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文化,都有代表作。浏览整个书单,还会发现除了极少数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作品的比例很大,我想这也是因为IB课程更多是为高中学生设置,不希望因为语言和时代的障碍影响学生欣赏文学的乐趣吧。
回到IB世界文学书目的中文作家和作品,其中共收录了20位中国作家和15部中文作品,其中戏剧类有两部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老舍的《茶馆》(我国的戏剧文学确实是弱了点……)。小说类就好多了,九部作品入围:吴承恩的《西游记》、老舍《骆驼祥子》、聂华苓《桑青与桃红》、阿城《棋王》、莫言《红高粱》、王安忆《小鲍庄》、李碧华《霸王别姬》、余华《活着》、张大春《野孩子》。散文类有四部作品:老子《道德经》、庄子的《庄子》、《论语》、周作文的《周作人散文集》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诗歌和短篇小说类没有特定的作品集,诗歌类包括的作家有王维、李白和北岛(没错,就这三个,虽然我们是诗歌大国……)。
可能有些同学会问了,为啥我们的四大名著只进了一个呀?为啥谁谁还有谁谁都不在里面呀?是啊,我也觉得这个书目实在不能代表浩瀚丰富的中国文学,但是IB选择的背后也有自己的依据,看看,是不是港澳台都包括了?是不是四大文体都凑齐了?是不是古代现代当代都有了?是不是男女都有了(虽然女性比例不咋高)?只能说,这份书目是多方平衡下的结果,想更多了解中国文学的话,这只是个开始……
举个不算恰当的比喻吧,这二十位作家是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文学奥运会的选手,这些作品既是中文母语学生的文学入门书,也是全世界学习文学的IB学生最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窗口。要尽可能让不同语言、不同兴趣的全世界学生能够有一个方便的入口。
在IB的研讨会上,我和教IB其他语言的老师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互相问到对方选择哪些作品学习,这时候,我都会大力地推荐其中的几本书,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愿意选入自己的翻译文学书目。
现在,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去往世界各国学习或是进入国内英文环境的IB国际学校,如果班里中国背景学生达到一定比例,英文A文学的老师也会考虑选择中文作品作为翻译文学的书目。学习IB英文A文学的自学(Self-Taught)学生也可以建议英文老师将这些作家选进自己的书目。
如果你还有更多问题或需要帮助设计书目,可以在豆瓣上联系我。
-
月桂树之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0-10 22: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