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花桥水阁头
【小桥流水处处是蚊子】
一到苏州就投奔同得兴。同得兴在苏城面馆中的名气“碰碰响”,其枫镇大面毕竟是露脸《舌尖2》的。今天点的就是枫镇大面。这段时间一直在江浙游荡,实际我最想探讨的也是这边各地汤面的细微差别。江苏面的风格基本一致,都很讲究,要求汤清、面硬,配上翠绿的葱花和嫩黄的姜丝,不叫人垂涎欲滴不罢休。差别多在于面汤。

枫镇大面面汤采用肉骨、黄鳝骨、虾脑、螺蛳肉等鲜物吊成,味道鲜而醇厚。焖肉细嫩,入口即化,可谓老少皆宜。而枫镇大肉的成败就在于酒酿。

相传,乾隆年间,一张姓店主在枫桥集镇上开了一家红汤面馆。一天下午,张店主在去买作料的路上看到一位中年妇女,由于给老父买药的钱被偷,正在伤心,张店主就把身上的钱都给了她。晚上回店后才想起第二天煮面没有作料,郁闷之下边喝酒浇愁边吊高汤烧浇头,昏沉中误将喝剩的残酒倒入锅中。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发现未加酱油等调料的白焖肉居然喷香扑鼻,自此开始主营白汤面。有一年,乾隆下江南恰逢夏天,在游完寒山寺后路过枫桥,循香味进店吃面,吃后连连称好,并赐名“枫镇白汤大肉面”,此后300年来,枫镇大面名闻遐迩,为世人熟知。
苏式面,面条总是整整齐齐地窝在面碗中,像用梳子梳出来一样,也像鲫鱼的背。关于这个“鲫鱼背”还很有学问。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卷紧了的面条,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与面汤的接触,不会马上涨发,没了弹性和嚼劲,另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其温度。所以师傅做面功夫好不好,还要看捞面捞得好不好。他们一般右手长筷,左手笊篱,一番颠翻,这样面充分脱水后能够更好的吸收鲜汤。有这样一种说法:苏州一碗面要“端过三条马路,仍然根根清爽”。

光吃还是不行,园子怎么也要逛逛。曾经在苏州被窜窜骗过,这次还是不吸取教训。拙政园门口,一伪劣导游喊价100一个人,最后组团一人20,后来发现被套路的还是我。现在窜窜都有专业装备,包括防晒套装和一个满是耳麦的小包。撑个伞站在路边骂那些不请“讲解”的游客。苏州这风气真是堪忧啊!拙政园逛了,唯一感想就是大。里面人太多,太嘈杂,哪有心思仔细欣赏。更何况自认为拙政园炒作得好,要说底蕴真不如扬州何园。景美不美全在心境啊!我就是迫切去皮市街来着。(巧的是,扬州也有一条皮市街)

皮市街的杨招娣糕点好像是每天下午两点才开卖,数量有限,所以据说都是“只有不够卖的,没有卖不了的”。糕团店只有赤豆糕和赤豆猪油糕两种,因为专注,所以口味卓越。我品尝的赤豆猪油糕,7两起卖。

糕甜而软糯,里面猪油亮晶晶的,却油而不腻。整体甜度把握很合适,越嚼越香。大爷对于我专程来吃表示惊讶,末了送我一句“看你这样也吃得多。”与大爷的交流中,了解到哑巴生煎可以一试。

苏州“哑巴生煎”的创始人叫俞二媛,因9岁时生了一场病而丧失了说话的能力。13岁被家人送到一家小吃店当学徒,学满3年后回到父亲开的生煎馒头店帮忙。学徒期间学得了馅料的秘方:肉馅里一定要放入肉皮冻,再加上因他又聋又哑,干活时从不受外界的干扰,煎生煎时十分专注,火候拿捏得十分到位,煎出来的生煎特别好吃,久而久之,“哑巴生煎”的名气就打响了。所以凡事要成,在专注呀!手艺要好,心要诚!

六一在苏香走一遭。今天白女士早早预订好座位,我去时总有种“家属感”。这位未来的人力总监玲珑娇小,干事利落,独立性强,单纯又可爱。和她一起过六一,可以说很开心啦,能够补救早上我妈给我6.1元的浅浅失落。说起儿童节,我似乎没有对哪一年的儿童节印象特别深刻。每一年都很普通,我也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长大了。四年转瞬即逝,毕业旅途中和友人依依道别,再见面时大家的身份都会有大改变,有想抓住时光的冲动但更多是对未来的憧憬。祝我们都前程似锦! 【赤豆糖粥粥三代】
一起床就奔向姚记豆浆。据说好吃嘴些经常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豆浆哪都有,他家能有什么板眼?

糍糕可以,但不算惊艳。

豆花儿可以,却比不过峨眉豆腐脑。还是习惯了四川风味“豆花儿……凉粉凉面!!”

咸豆浆可以,样貌却不够清爽。

面皮包油条,荷叶包美女,美哉!阊门还算具有生活气息,所以从食物下手真是最容易深入民情的。才出豆浆店没几步就看见了朱鸿兴面馆。

陆文夫的小说里那位美食家主人公朱自冶“眼睛一睁,他的头脑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 所以吃苏式面还讲时辰。据说早先的苏州老饕就好一口“头汤面”,他们吃久了面,味蕾也敏感“挑剔”了起来,清晨面馆第一锅煮面的水清清爽爽,煮出的面条因此清爽滑顺,不会有久煮面汤带出的焦糊气和面碱味。看来吃面也讲一纯一本真。

终见三虾面。三虾面是拿传统苏帮菜里的炒三虾作为面浇,讲究时令。每到农历5月初,河虾的虾籽饱满的时候,就可以制作三虾了。所以我总算是赶上一次时机。

三虾面用虾仁、虾籽、虾脑炒制,食材手工处理,很耗人工,所以价格不菲。于我也算天价面了,比松茸面来得高贵得多。你要问我面的味道怎么样?很难说,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就被店员催着撤桌,所以吃的是尊贵,受的是冷遇。

白女士吃的两黄面。香脆的面配上咸鲜的卤汁浇头,口感复合。然而白女士觉得中午吃了一盘子干脆面,甚是不满。

步行五百米就到了皮市街。为什么又来?因为不喝潘玉麟的糖粥我是不罢休。潘家在苏州卖了约一百多年的糖粥,传到潘玉麟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

解放前,潘家就在苏州玄妙观的小吃街上卖糖粥,那时候用的是骆驼担。这是一种挑在肩上的竹担,前头是一大锅粥,后头是一只炉子,上面烧着一锅水,担子上还有碗柜、抽屉等,最特别的是前面有一竖着的竹筒/竹梆,开有纵长的口子。

挑担人手持一根竹棒,边走边敲竹梆,发出“笃笃笃”的声音。这样就有了童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仔耐个肉,还仔耐个壳……”

粥确实名不虚传,赤豆圆子很好喝,不会甜得烦躁。赤豆捞起来滚烫,浓稠得像岩浆,又一丝结块也没有,小圆子软糯有嚼劲,整个香甜得毛毛都顺了。

那么,面已吃,糕已品,粥已喝,可以和苏州说再见了。 末了附一首传统民谣,句句巴适:
姑苏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酥糯。
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绞连棒。
千层饼、蛋石衣,大饼油条豆腐桨。
葱油花卷葱油饼,经济实惠都欣赏。
香菇菜包豆沙包,小笼馒头肉馒头。
六宜楼去买紧酵,油里一氽当心咬。
茶叶蛋、焐熟藕,大小馄饨加汤包。
高脚馒头搭姜饼,价钿便宜肚皮饱。
芝麻糊、糖芋艿,油氽散子白糖饺。
鸡鸭血汤豆腐花,春卷烧卖八宝饭。
糯米粢饭有夹心,各色浇头自己挑。
锅贴水饺香喷喷,桂花藕彩海棠糕。
臭豆腐干粢饭团,萝卜丝饼三角包。
蜜糕方糕条头糕,猪油年糕糖年糕。
汤团麻团粢毛团,双酿团子南瓜团。
酒酿园子甜酒酿,定胜糕来梅花糕。
笃笃笃笃卖糖粥,小囡吃仔勿想跑。
赤豆粽子有营养,肉粽咸鲜味道好。
鸡头米、莲子羹,糖炒栗子桂花香。
枣泥麻饼是特产,卤汁豆腐干名气响。
(实际我比公众号跑得还要快些:https://mp.weixin.qq.com/s/23yPX_Va30qtyvfIEWq7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