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小说《雾乡》第二话

茶坝的清晨被水雾笼罩着,太阳发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穿透雾气,威力削减了不少。阿明简单吃过早饭,就开始整理昨天挖好的折耳根。他将那些根须完整的分作一堆,将脆嫩的分作另一堆,再经过精细挑选,去除杂质、烂叶,竟只剩下了半框。阿明从屋里取出两条长板凳、再拿出方竹匾,平行摆好板凳后,再将竹匾搁在板凳上,一个简易的晒台搭好了。他将切得规整的折耳根须,整齐地码在竹匾上,就像操场上整理排列的士兵。日头渐暖,云雾散去,正好用来烘干折耳根,如果天晴,大概只需要两三天的工夫便可宣告完成,但若是碰上下雨,就得提前盖好塑料布以防淋湿。处理好了药材所用的,还剩下不少的折耳根,他和祖母两人也吃不完,阿明就打算到一字街的集市上拿去卖了换钱。跟祖母打了招呼便向一字街去了。
今天正好是茶坝的赶集日。一字街人潮攒动,虽然人多,大家都默契的遵守约定俗成的规矩,蔬菜食品区与生活用品区泾渭分明,整齐而分明的摆放在街边。阿明像往常一样找到自己最习惯的街角位置蹲下,每个摊主都有自己熟悉的位置,常年不曾变化,村里的人就这样默契的、心照不宣的守望着植根于他们血液中的本分。
曾阿婆是茶坝唯一的药师,村里的人都受过她不少恩惠,爱屋及乌,对阿明也很是照顾。他的折耳根也很快售卖一空。祖母对阿明的职业要求不多,唯一希望他继承自己的药铺,传承这份济世救人的家业。十一二岁的男孩总是玩心重,耍性大的年纪,对读书认字有着天然的排斥,虽然迫于祖母的威严,阿明勉强能身处药房,但心思却早已在别处,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孙子,虽然祖母对他寄予厚望,但爱孙情切,对他的马虎和调皮自然不会认真计较。
茶坝人喜欢吃折耳根,用来泡水喝、打佐料、凉拌吃都是不错的选择,茶坝人笃信折耳根清热解毒、消食养胃的奇效,这正是对付茶坝湿热异常的环境最方便且经济的良方,更是世世代代茶坝人长年累月生活经验积累的智慧。
中午,天气渐热。阿明收了摊子,赶回家去吃午饭。饭桌上,阿明向祖母讲述了街上的热闹景象,又说了村民对他的友善。阿明和祖母正欢快的聊着,忽然听到门外人身嘈杂、乱乱哄哄,阿明忙出去查看出了什么状况。只见一大堆人像是围着什么,朝家里走来。阿明忙挤进人堆想去瞧个明白。只见,一个身着奇装异服的男人躺在木板上被村民抬来,他像是受了重伤,不省人事,左腿缠着白布渗出了大片鲜血。这人身上满是污泥,头发沾满了树枝草皮,脸上也辨不清楚模样。阿明瞧着第一眼认定他绝非茶坝人,莫非是传说中“外面世界”的人。
茶坝村民的起源是几百年前躲避战乱的边民逃难于此,因缘际会找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几百年来都不曾有外人进来。茶坝是一个原始简陋的地方,这里远离一切的现代文明,没有电灯、没有手机、没有烤箱……只听村里的老人说,茶坝之外的世界大得令人难以置信,茶坝之外的人也复杂得让人难以分辨善恶。但不管是善人还是歹人,总得先救人再说。据抬人的村民所说,这伤者是在茶坝上游的断崖下被樵夫发现的,当时已经昏迷不醒,受伤严重。但见他不是本地人,樵夫心里又难免疑虑,担心万一引狼入室,给茶坝招来灾祸如何是好,但善良的本性最终战胜了对未知的恐惧,樵夫连忙喊了附近的同行,简单处理伤口之后,把他抬下山去。
运到一字街的时候已经是晌午。村民都来帮忙,但大多数人好奇这外乡人是何模样,都跑来一看究竟。那外乡人的随身物品也都被村民纷纷传看,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物件,观后都面面相觑,不知作何用处。
费了好大一番工夫,外乡人终于被抬到曾阿婆家。阿明引众人入房间将伤者抬入卧室。曾阿婆此时已赶到。他命众人离开房间,只留阿明在一旁协助。
“阿明!你快去打一盆热水来。快去!”祖母严肃而急切的说。
“是!”阿明飞奔跨出门槛,朝厨房冲去。
阿婆见这年轻人约摸二十四岁光景。全身满是泥水,身体有多处擦伤,最严重的还是他的左腿,失血过多导致了昏迷,看来很有可能已经骨折。不一会儿,阿明端着装满热水的木盆,手里拿着干净的面巾。祖母示意阿明把外乡人的衣服退去,用热毛巾洗去身上的血迹和泥土。阿明先帮他擦拭面部,渐渐的,那人的额头、眉宇、五官都清晰起来。他的额头饱满略方,眉宇如山峰般高峻、鼻梁挺拔有力、嘴边下巴的胡茬浓密的生长一直延伸到脸颊,好一副俊朗的面孔。阿明看着有些发痴,心跳不禁加速,因为茶坝的人没有长得如此白皙的、如此特别的。阿明在盆里搓了搓面巾,脱掉了他的衣服,此人应该是保持着健身的习惯、身上的肌肉隐约有型。可惜被山上的草木划破、擦出不少伤口。阿明看着他身上的口子很是心疼。于是放低声音关切地问祖母:“奶奶!他怎么样了?”
奶奶检查着他的腿,叹息说道:“其他地方倒不打紧,只是这腿骨折了,他又失血过多,能不能保住性命,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听完,阿明略带哭腔的说道:“多好一个人呐!难道就这么死了!奶奶!我不想让他死!”
祖母了解孙子的品性,他从小心地善良、对世间万物都保有一片难得的悲悯之心,这正是医者需要的一份珍贵的慈心。更何况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祖母自然认为阿明的反应是出于一个医者对病人的深切同情所致。于是安慰阿明道:“放心吧。万事有我。你到药房去拿些纱布、剪刀、木板、金创药来。”
阿明将东西一一取来。曾阿婆小心剪开了他的裤子,用热面巾将他腿上污血拭去。果然腿伤得最为厉害,已经淤血肿胀,祖母给他敷上消肿止痛的药,用纱布缠好,接着用两块大小合适木板夹住他的腿,裹好厚厚的纱布固定,外伤也就初步处理好了,祖母已经忙的满头大汗,她又命阿明按着开出的方子去抓药。
事毕之后,不觉太阳已经西斜。阿明按照祖母的嘱咐时刻观察他的状况,一有什么情况立刻叫她。阿明一直守在左右,不敢懈怠。外乡人脸上依然毫无血色,口眼紧闭,身体全没有任何动作,只有胸口的微微起伏还能看出他是个活人。病人不能吹风,因而屋内门窗紧闭,不知过了多久,阿明焦急的守了几个小时,门忽然嘎吱一响,是祖母送药来了。
“你先给他喂药吧。我还要去煎晚上用的。”阿婆带上房门离开了。
阿明端着装满汤药的粗陶碗,用调羹往里搅了搅,见着药还很烫,便一勺一勺吹着散热。此时,那外乡人眉尖忽然跳动了一下,接着便没有任何动静。药的温度降下了,变得能温热入口。阿明自言自语道:“大哥,我要帮你喂药了,我先扶你起来,痛的话你忍着点。”说完,小心翼翼地扶起那外乡人呈坐姿状,同时密切注意那包扎好的腿,决不能让它有任何移动。阿明坐在床边,胸膛贴着那人后背,他将自己的身体挺直了,让他靠着自己的肩头。虽然已是夏天,天气湿热,阿明却分明触到了那人冰冷的身体,他心里紧了一下,有一种可怕的念头一闪而过:“他会死吗?”阿明赶紧用调羹舀了药往那人的嘴里送。试了好几次,药都从嘴角边流了出来,阿明心急如焚。他看着碗里的汤药,忽然灵机一动,但又踟蹰起来。想起祖母曾经说过“取大义而不拘小节”,救人性命应该是最大的仁义了吧,自己的面子又算什么。打定主意之后,阿明自己喝了一口药,含在嘴里,用手轻轻将那人的嘴掰开,使其微张,自己的嘴唇则柔柔地碰了上去,然后将含在嘴里的药缓缓吐出,果然喂进去了,阿明甚是高兴,接二连三,不一会儿工夫,碗中的药所剩无几。
喂药的时候不觉得,等那人全部喝进去之后,阿明才觉得那药的滋味很苦,不禁骂了句:“真他妈苦!我是一辈子都不想碰这马尿了!”。他将外乡人安置妥当之后,急匆匆得跑去漱口了,途中遇见了祖母。祖母正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咂酒,吩咐说,晚饭没来得及做,只买了两块桐叶米糕留在桌上,嘱咐他先去吃饭,休息下,接下来由自己照顾病人。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太阳已经西沉。阿明拿着米糕跑到跳蹬桥边,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这跳蹬桥说是桥,其实并没有桥面,只是一些间隔均匀的小石墩,这些整齐排列于河中的石墩就被当地人称作跳蹬,虽然间隔不宽,但过河的人都格外小心脚下,谨慎判断跳蹬之间的距离,胆子小一些的孩子更是怕得不肯挪动一步,在大人的再三鼓励、威吓之下才怯怯懦懦的移动脚步。其实过这跳蹬,最好是一气呵成、一鼓作气,快速而有节奏的跨步最能成功;相反,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一紧张便更容易踩空坠入河中,好在河水很浅,下面都是平坦的石滩,落水的人反而会惹得大伙哄笑,在这氛围之下,那落水之人也尴尬自嘲应付了。
阿明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望着河里发呆。随手拿起米糕,心不在焉地去剥裹在上面的泡桐叶子。若是平日,阿明看到自己喜欢的米糕早已喜出望外,那桐叶剥得得心应手,能完完整整得取出一整片的叶子而米糕无丝毫破碎,只是今天,也许是担心那外乡人的伤势,也许是一些别的他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那泡桐叶被扯得支离破碎,上面还附着不少米糕的碎屑。
“哎!真是糟蹋了好东西。”阿明暗自骂道。看着手里像被狗啃过的米糕,心里不是滋味,更没了心情吃下。他顺手将米糕掰作小块,投到水中。“干脆喂了鱼吧,也不算浪费。”心里暗自思忖着。白色的米糕块顺着河水飘飘摇摇,仿佛水中盛开着朵朵的小白花,短暂开放之后,然后沉入水底,又消失不见,但他心里的花似乎正在萌发了。
阿明往水里漫不经心的丢着米糕碎。忽然背后有人拍他肩膀,随即传来爽朗的笑声:“嘿,阿明哥,你一个人在这里做什么?”不用想,那人就是惹娘。阿明被惊了一下,口气不好的应道:“原来是你啊!吓我一跳!”
“我在家没找到你,听阿婆说你出去了。一瞧!原来你在跳蹬桥这边,于是就跑了过来。”惹娘语速很快,继续说道:“我给你带了张阿婆家的烟熏豆腐,你快尝尝!”
阿明正陷入迷茫。看着活泼爱笑的惹娘,被她的快乐所感染,心里的阴霾渐渐散开了些。他接过豆腐,送入嘴里,还是跟往常吃的滋味一样美妙。表皮金黄酥脆,里面豆香四溢,夹着张阿婆家秘制的蘸料,有画龙点睛的奇效。
“我听说,今天送到你家的是个外乡人?”惹娘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道。
“嗯……嗯,是的。”阿明嘴里嚼着豆腐,说:“他的穿着和我们大不一样,还带了些奇怪的东西,没人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不过,他伤得太重,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呢。”阿明声音有些低落,嘴里也停止了咀嚼,眉头又紧锁起来。
“不会的!我信奶奶的医术,我更信你的耐心。他一定不会死的!”惹娘提高了音量,以鼓励阿明的信心,也是在鼓励着自己。
“谢谢你。惹娘。”阿明沉思了良久,回溯着他和惹娘的一切,眼里充满了感激的看着惹娘,说道:“全村的人都轻视我,男孩们说我不会浮水、女孩们怪我不够硬气,所以没有人愿意理我。只有你还愿意与我这样的人交朋友……”
不等阿明说完,惹娘抢过话说:“你不用太在意他们乱嚼舌头,我晓得你的感受。我何尝不被他们孤立。女孩子间总是嫉妒多过友谊,若不是仗着我家有点门面,怕是不知道怎么轻视我,她们虽明里不敢讲,但背后的流言我是晓得的,只不过懒得计较。那些男孩们也并非真心待我,他们彬彬有礼、寒暄客套,却没有一人愿与我交付心里话。我活就要活他个洒脱,不想被这世俗虚伪束住手脚,我要自己做自己的主!”
听完这一席话,阿明对惹娘有了另一种认识,那是她平日风风火火外表之下隐藏的冷冷清清的孤独自我,他这才明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孤岛,需要等懂他的人上岸。他凝望着惹娘的双眼,拍了拍她的肩膀说:“走,咱们回去吧。”
惹娘跟在阿明身后,两人就这样静静地走着,没有一句话,步伐不紧不慢,阿明不时回过头去看,确认惹娘是否还跟在身后,不料惹娘一直盯着阿明,两人眼神交汇那一瞬,又都立即撇开了。他们俩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两人却又都默契的保持沉默。不一会儿,阿明到了门口。他嘴上似有千斤之重,难以启齿,终于挤出一句话:“你……你早些回家去吧,天黑路滑,小心点。”惹娘没有过多言语,只是低下头淡淡的应了句:“嗯。”阿明目送她的背影淹没在黑夜之中才拉开被摸得铮亮的铜把手进了院子。
他走进卧室,祖母正在铺着简易的木板床。
“你回来啦。我打算就让你睡这旁边,病人若有什么突发状况,你也方便照应。”
“好的,奶奶,你放心吧。我不会睡死的。”阿明调皮的回答。
“嘿嘿!从小,你就睡不安稳,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你就哭醒,真是磨人。好在现在你长大了,不用我陪了,我也解脱了,不过,多年养成了习惯,没有你的闹腾我反而还睡不踏实了。”祖母开玩笑似的说着,同时情绪中又夹杂着些无奈。
“奶奶!你就会取笑我。”阿明不好意思的转过头去。
“好啦好啦。我不说了,我去拿药来,你喂完就早点休息吧。”祖母推开了房门。
阿明紧张的问道:“这人情况怎么样了?”
“我看有好转的迹象,左腿的肿胀已经得到了控制,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照此下去,情况还是很乐观的。你就不用担心了。”祖母说完,带上了房门。
桌子上的蜡烛有节奏的跳动着。阿明回忆着刚与惹娘在一起的情景,回忆着惹娘与他从小的点点滴滴:每次他被村里其他孩子欺负,总是惹娘冲到前面替他解围,自己倒像个小姑娘气恼的躲在身后。阿明和惹娘从小形影不离,村子的孩子便在背后议论,说:“阿明以后准是个耙耳朵,娶了个凶婆娘在家!”这话他们也只敢当着阿明讲,有惹娘在他们便不敢吱声了。阿明习惯了这种保护,习惯了有惹娘在。尽管小孩们的话是玩笑,却在阿明心里生了根,儿时还不觉得,随着年纪长大,那些少男少女之间不可言说的情愫随着身体“异常”的变化也变得不可琢磨,潜滋暗长。不知为何,阿明脑子里闯入了刚才喂药的画面,眼前这位外乡人饱满嘴唇软软绵绵的感觉像一泓温泉慢慢润入心间,他全身都暖了起来,脸颊不由得浸得像山上的红杜鹃,心跳也随之加快,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欢喜。
忽然,嘎吱一声,老旧的木门被推开了,是祖母送药进来。阿明的思绪一下子被拉了回来,他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仿佛为刚才的“不耻”而感到惭愧,又像是偷了东西的小孩被大人逮了个正着,身体紧张的僵在那里。祖母并没有瞧出他的任何异样。只是叮嘱了他几句,放下药后便回到屋里睡下了。
阿明端着药碗,有点难为情。他把调羹伸进那人的嘴里,没想到药还是灌不进去。他又只好硬着头皮重复先前的动作了。阿明这一次从容了许多,喂完之后,稍微漱了口,就躺在旁边的木板床睡去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