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的面试经历
查看话题 >摩根史丹利—虚幻之梦
接到摩根斯坦利的面试通知对我而言是个意外,但结果却是早已经预料到的。
偶然间,我看到摩根斯坦利的招聘保险组卖方分析师:1-3年保险,银行,信托等经验。
我就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cover letter,修改好简历发到那个有这MS地址的邮箱,然后就忘到脑后。
一周以后,收到一封带着MS邮箱后缀的邮件,看名字是一位女士,问我简历中大学毕业后的一年做了什么。
我感到很意外,但还是很礼貌的回复道:大学毕业后申请留学offer,自己间隔年且妈妈生病学业发生变故的事情。通常我很不喜欢对别人讲自己曾经家里发生变故的情况,更不想博得别人的同情而显得很不专业。
很快,又收到她的回复道:下午秘书会联系你进行测试,我现在人在美国,看我回来以后是不是可以见一面。
我有些激动,也有些焦虑,虽然听说过MS很多故事,或者说也在投行工作一段时间,但高盛和大摩始终是这个行业金字塔的顶尖,代表了顶级专业性与权威性。这个行业招人也的确会很看出身:北清复交,常春藤,LBS,牛津,剑桥是基本。 而我以上这些都不满足,唯一能够入选的原因也确实是过去在银行和投行的经历,这我都明白。
我镇定一下心情,去公园中散散步,边走边想,如何去应对这次面试。
没想到香港的秘书很快就打来电话:问我人在哪里,说这个职位是香港的,方便多会可以进行一个3小时的skill test。
我和她约定好周五下午去上海office参加测试。这时是周二下午。
随后就回家开始做面试准备,但是网络上对MS的skill test内容描述甚少,我也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所以就按照投行面试的准备方式去看了:保险行业的研究报告,大摩几年的财报,以及分析平安的基本面(想作为举例),在硬技能方面复习了估值模型。
周四时候,秘书发来邮件问我,周五上午是不是有时间,可以先行进行电话面试?因为有一位team member正好有时间。 我回复很乐意,我内心更担心的是technical skill的测试,因为自己对保险行业了解甚少,很害怕碰到保险行业的测试题。 (题外话,保险行业是一个在金融领域很特殊的行业,虽然也是FIG组中的一个,但其系统和银行及非银金融都不同)
周五上午8点半,电话准时响起,一位男士礼貌地进行自我介绍,说来很奇怪, 我似乎能听出对方的困倦疲惫之态,以及似乎刚喝完咖啡坐下给我打这通电话。
他对招聘原因进行简单解释,并说现在香港team中只有4个正式的headcount,一个off-shore在大陆,同我发邮件的是整个香港的Team leader,而他是在香港的associate。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的业务cover到整个大陆A股和港股,常常出差,工作时长是早8完11,有时候到凌晨2点,周六休息一天,周末也要上班。这和我在投行的工作时长差不多。
但令我吃惊的是在walk through resume 这里,我对自己进行了介绍,但是他本身并没有我的简历,我提出给他发一份,但是好死不死,也可能是天意作弄,我邮箱就在那早上发不出去邮件。
所以只能继续进行,在对自己过往的经历介绍以后,他说来问一些技术问题。我说好的,他问到2个问题,一个涉及到保险行业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一个涉及保险行业的估值问题。
虽然我准备时有看过保险行业的估值,但他两个问题真的是又精细又专业,考验功力!
很惭愧地说我以前做过的项目更多的是银行业,确实答不上来。他很耐心地说了答案后问我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基于我对大摩的了解和财报的分析,我也问了我的问题,但他没有答上来。我并没有意外,因为我的问题也很精细。我们就这样挂了电话。
中午吃过饭,我赶去大摩上海的office参加笔试。因为怕迟到,我早到了半小时,在下面商场转悠一圈,买了杯浓浓的鲜榨果汁给自己做营养补给。
上楼联系HR,HR带着我进入空办公室,并拿了一台不连接网络的电脑,关闭手机,讲解包含题目的文件夹如何使用作答。
2点开始,我打开看文件,分为三部分(全部都是英文):Essay,中英互译,EXCEL中的问题。
Essay 和中英互译对我而言是很平常的,因为我以前上学就做过托福写作教师,也在字幕组翻译过电影,纪录片。
EXCEL中考察的主要是估值建模,财务数据分析,excel技能,还有金融市场的一些问题。
我先做完了excel技能和金融市场问题,还有一些基础财务分析,换脑在做中英互译,大概过去了一个小时的时候,电脑就卡住了,怎么操作都没有动。我赶紧开机打给HR,说出了技术问题。
HR拿着电脑去了IT办公室,IT建议只能重启,但是重启以后我发现,我做过的excel题目的50%以上都丢了。HR又打电话给香港的秘书,说明情况,我也不得不在电话中阐述出了什么问题。
HR在旁边不停地对我说之前3个候选人都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真的很抱歉。和香港秘书商议以后提出因为中间耽误了近半小时时间,顺延。所以本来应该5点结束的考试,拖到了5点半。
重新回到办公室做题,我心里已经知道这题肯定是做不完了。
这场面试和笔试,到此也就应该画上句号了。
而我之前也提到过,我丝毫不遗憾。因为我在面试以前就在linkdin上查询过,整个team 成员的背景。清一色的是名校精算专业本科+海外硕士,在大型保险公司做过2年以上精算师,再跳槽进入投行做保险行业的分析师。这也就是我说的匹配不匹配的关键点。
公司招人,人找公司,都是基于基本技能的匹配,再谈性格,谈文化,谈薪水的阶段。
一个不是完美match的候选者,能拿到面试,就已经是意料之外。而好好准备,以表示对自己和对对方的尊重。此后结果失败,也应该是情理之中。尤其是大摩这样的公司,绝对不乏优秀的候选人竞相追逐,站在金字塔尖的大摩就有挑选人的资格和底气。
面试回来后,我把面试问题和笔试问题,问了几个在前投行的同事,大部分也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所以也再次证实保险业的特殊与专业性。面试过后的几天,我也在复盘这一场面试,思索香港Associate打电话时候的问题,语气,和态度。
他曾问我一个问题,是否想在保险分析行业长期发展,我当时回答是10到15年吧,但是谁也不能说我会永远在这里,这样说岂不是太假。以及他直接地只问保险行业的问题,我都明白,他的直接是希望有个长期稳定且对行业异常了解的候选人作为自己的队员。
其实有很多时候,我,或者其他年轻人会想,给我时间学习,我会达到你的要求。但是投行或者说整个金融业的工作就是在快速发展和变动的。没有企业也没有人会有耐心等着你准备好take这个职位,大家需要的就是一个现成的,可以立马上手做的人。 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机会来临前,就要做好准备。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一位专门采访金融和咨询行业的作家,在微博写道:“这个行业极端残酷,活下来的人都相当精英,自负,自我,目标明确,向往成功,缺乏同情,语速超快。曾经被怎样残酷地对待,然后也怎样地对待别人。可以想见美国上流社会都是一群黑化了的自大狂。”
我对美国上流社会或者中国上流社会都不够了解,是不是自大狂也并不基于我的个人判断。但前面这几句,自我,目标明确,向往成功,缺乏同情,语速超快,是对顶级投行基金PE从业者的完美画像,他们聪明,专业,目标明确。 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怎么做去达到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游戏中能够披荆斩棘。
我有时候会希望能把自己塑造成这样的人,有时候又觉得这样的人不是内心真正的自己。我想摩根史坦利,对我是一场虚幻之梦,我去梦里遨游一番,我走过这场梦,我是否还会继续追逐这一场梦?
我的面试经历: 428次投递,143次被查看,23间公司多轮面试,但本喵不是面霸(ฅ´ω`ฅ)
投行故事:
更多求职故事:

王小猫可爱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平等开放”的荷兰,女性是否真的经济独立,生活自由? (35人喜欢)
- "抠门"的荷兰人一年能攒多少钱?!你达标了吗? (21人喜欢)
- 2024书单: 虚实之间 (11人喜欢)
- 要赚多少钱,才能在荷兰买一套房? (9人喜欢)
- 中荷对账:阿姆斯特丹VS北京,生活成本大比拼 (3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