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
可能是专属于中国文化的奇幻小说
武侠小说可能是看的书里最多的一种。我说的武侠小说,当然不是《蜀山剑侠传》、《十二金钱镖》、《七杀碑》这类的,还珠楼主、白羽,朱贞木等等写出来的,虽然这些小说也影响了几代人,但这种奇幻小说真的可能也存在时间代沟。
第一次接触武侠小说,只有金庸。忘了是《射雕英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版本,还是《连城诀》,海峡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引用了孔夫子旧书网的图片)。这就是武侠启蒙的第一课。也记住了作者金庸的名字,和这故事,人物


陆续,各路同学开始传看武侠小说,真是应了那句话“时间短,任务重”,一套四册或五册,早有若干人排队等着了,给你的时间可能一册就只有一天或者半天,从那开始,我的阅读习惯就变成了一目五行十行,囫囵吞枣,这也是我现在深深懊悔的坏习惯。
最爱宝文堂版的,《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不得不说,姜云行和王司马的插画和金庸的小说丝丝相扣,焦不离孟。其他人的作品相比就相差不止一星半点了。



也有各类版本的,反正有钱赚,没人追查盗版还是正版,弄个书号就开印。开本和《十月》、《当代》一样的。

然而最让我心动的就是明河社版的。那时可看不到全集,最早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从南方贩来的原版图书,从封面上就打动了我,用塑料袋套着,可不让人随意翻动。

期间也读其它作家,梁羽生,大部分作品限于侠义小说和新武侠小说之间,总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邪交替增派人手出场,有点《封神榜》姜子牙满处招人助拳的感觉;邪派的武功就是充满邪恶的名字, “修罗阴煞功” 什么的。那是的《南方周末》还转载过《还剑奇情录》。

古龙的小说,大部分不带入年代,历史感不强,也没有繁文缛节的定场诗,直接短语,但最费纸,一字一行三字一行的。前期看到的出版社繁多,装帧粗陋,封面插图与书中内容牛唇不对马嘴。内容嘛,有的真不错,有的小说真是常看常新,内容看了后面忘前面,隔两月拿起来又是一本新书。后期,珠海出版社出的一套,应该是古龙作品集的国内佳版了。最爱《绝代双骄》

还有其它名家非主流名家,伪、仿、冒的。
温瑞安的作品也算不错了,《四大名捕会京师》四大名捕系列、布衣神相系列、神州奇侠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等等。另外,其中感觉还可看的,陈青云的《残肢令》、《鬼堡》、云中岳《锋镝情潮》、冒着古龙名的黄鹰《吸血蛾》,盗着卧龙生名的松柏生《邪仙陆飘飘》。
柳残阳、诸葛青云、司马翎这些家的还真没拜读过。





看了不少武侠小说。真正的武侠大家必须是金庸先生,不需要问为什么。就好比一捧随时间流逝的回忆武侠飞沙中,珠玉其中的全是金庸的作品,是值得隔些岁月就拿出把玩的经典。而古龙先生的、温瑞安先生,就得挑挑拣拣;而其他大家、杂家的,想要精品必须大眼小眼筛子来过。可谁又那么多时间来筛呢?碰上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