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备注
沈葆祯(1820—1879),字幼丹,谥号文肃,故居在宫巷,是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妻林普晴是林则徐女儿。沈葆桢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主持福建马尾船政,培养了大批近代各领域人才。1874年牡丹江事件后又被清廷委任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防务,对台湾近代史有重要影响,是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祖居三坊七巷的末代帝师陈宝琛评价“吾闽百年来,名臣最著者数侯官林文忠、沈文肃二公。”
沈葆桢在担任船政大臣期间,开办船政学堂,广招八闽子弟。他以开放姿态充分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决定聘用西方技术人员为学堂教师,使用西方原版洋文课本在学堂教学。这种敢为人先之态度在当时全国都较为罕见。正是他的海纳百川、敢于吸收外来文明精华的胸襟,造就了马尾船政的辉煌。
在总理台湾期间,他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上书清廷解除了内地渡台的禁令,在台设立“台北府”,在台开山开路鼓励开采煤矿等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现今,台湾为纪念这位三坊七巷走出的重臣,特地将台北市政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并评价“沈葆桢开创了台湾现代化新页”。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市区)螺州人,祖居三坊七巷文儒坊。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后清帝逊位,陈宝琛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陈宝琛坚决反对溥仪在日本的怂恿下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尽管被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他仍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后郁郁返回天津。病逝北京,享年87岁。溥仪授伪谥“文忠”,归葬福州。
陈若霖(1759~1832)字宗觐,号望坡,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陈宝琛为其曾孙。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历云南、广东、河南、浙江巡抚,道光时官至刑部尚书,精律学,屡鞫疑狱。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今福州市区)莲宅人。少时在城内光禄坊玉尺山房购屋居住。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均落第。光绪二十年,甲午海战战败,国内变法呼声高涨,林纾编著歌集《闽中新乐府》,呼吁救亡图存,鼓吹学习西方。光绪二十三年夏,由王寿昌口述,林纾耳受笔追,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以独特方式走上翻译道路。光绪二十四年,林纾北上会考,参与变法维新公车上书。
林纾一生共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多种,在清末民国初的文坛上影响很大。林纾的古文以意境、韵味见长,善于用简洁、平淡言语来表达真挚感情。林纾出版的古文集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等;还出版《中国国文读本》、《林氏选评名家文集》等多种古文选集。从民国2年(1913年)起,林纾用古文创作小说,先后写长篇小说《剑腥录》、《金陵秋》等。后病逝北京,归葬福州。
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晚年住郎官巷,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回国后的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郑孝胥(1860-1938),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福建闽候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林白水(1874-1926年),原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号宣樊、白话道人。从事教育、新闻工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回福州在文儒坊卢厝祠创办“蒙学堂”,组织“励志社”。民国初,任福建都督府政务法制局局长、众议院议员,总统府秘书、财政部司长,创办《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民国15年(1926年)因揭露当局丑行,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著有《林白水先生遗集》。
林长民(1876-1925年),字宗孟,号苣苓子、双栝庐主人,世居南后街。早年留学日本,回国自办私立法政大学堂,任校长。历内务部参事、法典委员,参议院秘书长、参政院代理秘书长,政务部长、司法总长,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首先透露巴黎和会失败消息,并著文表示坚决反对,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点。 林徽因父亲。
林旭(1875~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字暾谷,号晚翠,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曾居郎官巷。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林旭以第一名中举。翌年,逢中日甲午战败,林旭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参与康有为“公车上书”,请拒和约。不久,捐得内阁中书。当时强学会被查禁,康有为欲立“保国会”,林旭为“倡始董事”,四处联络筹备。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于北京福建会馆成立“闽学会”。两个月后,“保国会”成立,林旭为发起董事之一。同年四月,德宗下诏变法,授林旭四品卿衔,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同任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事宜。各省官员奏摺由林旭“陈奏甚多”,“签语”用词犀利,守旧派对他恨之入骨。七月,慈禧欲废德宗。德宗觉察,四天内下两道密谕,第一道叫杨锐转交康有为,命筹对策;第二道令林旭“迅速出外求救”,要康有为离京免遭杀害。林旭得知第一道密诏未发出,急忙将两道密诏一起传到康有为手中。康有为与谭嗣同为拉拢袁世凯杀掉荣禄以保皇上,想把密谕给袁看,林旭认为不妥,收回密诏,仅抄录其中“另议良法,相机行事”一段,详情由谭嗣同口述。后袁世凯暗向荣禄告密。八月初七,慈禧幽禁德宗于瀛台,下令搜捕维新志士。八月初九,林旭等“军机四卿”被捕入狱。十三日,军机四卿与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林旭凛然就义,年仅23岁。著有《晚翠轩诗》及杂文若干卷。就义后,其妻沈葆桢孙女沈鹊应挽一联“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悲痛万分的沈鹊应不久饮恨而亡,所著《崦楼遗稿》附于《晚翠轩诗》中。
恨是毒。死又何憾。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家住南后街杨桥巷口。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给爱妻陈意映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后,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建十杰”之一。
王冷斋(1892-1960年),家住黄巷。清光绪年间入保定军官学堂。民国初,参加讨伐张勋。后弃武从文,自办“远东通讯社”和《京津晚报》。民国24年(1935年),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接任宛平县长。民国26年兼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多次正颜厉色拒绝日军的无理要求。芦沟桥事变发生时,坚决起来抵抗。宛平县失守后,扼腕浩叹,隐居香港。抗日战争胜利后,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历诉日军侵华罪行。
郁达夫(1896-1945年),原名郁文,乳名萌,浙江富阳人,曾寓居光禄坊刘家大院。民国2年(1913年)东渡日本留学。民国11年回国,与郭沫若等主持“创造社”《创造季刊》。民国19年同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九一八”事迹后,参加上海人民抗日活动。民国25年应陈仪之聘来福州,任福建省政府参议、谦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主任,任“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撰写大量政论和杂文。前后在福州三年,许多时日沉醉在南后街书肆中。
曾以鼎(1892-1957年),字省三,曾晕春玄孙,曾住文儒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烟台水师学堂毕业,赴英留学。回国后,历“江利”、“永健”、“海容”舰长,鱼雷游击舰队司令、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江阴江防副总司令、长江上游江防副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受命接收日伪海军。建国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海军研究委员会主任。
陈岱孙(1900—1997)原名陈总,闽县螺洲人。陈宝璐孙,陈承裘曾孙,世居文儒坊。民国4年(1915年)就读福州鹤龄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高等科。民国9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威斯康辛大学文学硕士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民国15年回清华大学经济系任教,不久升任经济系主任、法学院院长。抗日战争中,随校搬迁,在西南联合大学任经济学教授、系主任兼商学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清华大学任保管委员会主席。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祖籍长乐县,生于福州南后街尽头过澳门路的隆普巷内。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她的“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爱心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冰心在福州只呆过两个春节(1912年与1913年的春天),居于祖父购置的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的大房子里,即现林觉民、冰心故居。祖父谢銮恩学识渊博、思想开明,小冰心从祖父那里阅读到了《茶花女遗事》等“林译小说”,开始走进西方文学的世界。1912年秋,冰心报考福州女子师范预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录取。冰心在福州女师就读三个学期,接受了国语、数学、生物、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拓了视野。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杭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建者,与其夫梁思成并视为现代中国建筑学的创始人。著名作家,与冰心、卢隐并称“福州三杰”而享誉民国文坛,被胡适先生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家系福州望族,世居南后街,后迁衣锦坊、塔巷。黄花岗烈士、《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是她的堂叔。清光绪己丑年(1889年),徽因祖父林孝恂考中进士后,举家迁出,林徽因此生于杭州。后游学欧美,定居北京,避难西南,终其一生,只有一次真正回到她的故乡——福州。在探亲寻根之余,身为建筑大师的林徽因不忘教书育人,努力为家乡人民传授最先近的建筑理念。她曾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还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今址为福州聚春园),成为当时福州的著名景点。
邓拓(1912-1966)初名旭初,学名子健,笔名左海、殷洲、马南邨等,闽县(今福州)人。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邓拓一生勤于笔耕,他的杂文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富有寓意;不仅如此,他在历史研究、文物鉴赏、诗词、书法等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北京市委宣传部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等职,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第一卷《毛泽东选集》。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元年(881年)同兄王潮、王审邽随王绪起义军渡江南下;景福元年(892年)攻入福州,历封琅琊郡王、闽王。前后治闽29年,修罗城、夹城,辟甘棠港,拓三坊七巷,政绩斐然,世称开闽王。其部将在塔巷北侧建育王塔,并建塔院,因而得巷名。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苣林、苣邻、芷林、芷邻,曾住于黄巷黄楼。祖籍福建省长乐县(今长乐市),祖上于清初徒居福州,是嘉庆、道光期间的诗人、学者、文学家、金石书画家。
苏廷玉(1783-1852年),字韫山,号鳌石,同安人,徙居福州文儒坊。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历江苏松江、江宁、苏州知府,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布政使,四川总督,大理寺少卿。归居里第,修文儒坊宅院,撰书联匾传世。
林则徐(1785-1850),福州人,字少穆,是清朝后期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时期他主张严禁鸦片,领导了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等要职,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决心为民族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精神写照。
林则徐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作为维新思想的先驱者,他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风气,其精神深深影响冯桂芬、郑观应等人物。林则徐好友、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有林纾,居然没有王寿昌???这是怎么整理的?难道不知道当年林纾只不过是笔译,通篇《茶花女》是王寿昌口述翻译的吗?没有王寿昌就根本不会有林纾,这么简单的情况都没了解清楚吗?
2020-09-08 1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