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祐希 | 不妨试试破一下身上的光环和气泡
01
今天和一位忘年交(表演向工作者)聊起了天海祐希,她说她以前喜欢天海祐希和中谷美纪,但仔细看过二人的作品后,还是更喜欢中谷美纪。
还没等我追问为什么,她便告诉我她的答案。天海祐希自从变身女王后,表演逐渐进入一种自我重复的状态,个人特色略重。中谷美纪则更可以落实到其塑造的每一个角色上来,且有一种踏实的、悲悯而倔强的生命质感。我们只是在试着从表演的角度尽量客观地分析。
这里且不提中谷美纪这一参照,只是尝试聊聊天海祐希50代的成长空间。
02
首先不得不说,作为演员,天海大部分时候属于那种个人魅力大过角色的类型。这类演员特别容易给人一种演谁都是她自己的感觉。
尽管如此,在女优生涯的前8年,也就是转入研音、变身女王之前的那段时间里(1996—2003\2008),虽然演了很多配角,但整体上是一种尝试各种角色的多元开放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演员塑造不同角色的可能性,尽管一些探索未必尽如人意。
但自从转入研音,由《离婚女律师1、2》《顶级播报员》等探索出大女主职场剧的戏路之后,某种程度上,更像只是在多部剧里演了同一个角色,变换的不过是角色的职业,比如后来的BOSS1、2,GOLD,《紧急审讯室1、2》,等等。一开始,这种同一戏路的复制更像是突出与强化,可是持续十几年后,就更像是一种自我重复与自我拘囿了。就连很多粉丝,也忍不住在知乎等各类网络媒体上为其操心戏路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编剧常常让人物在某种程度生活在真空中,其中一个常见的设置,便是男友或丈夫的缺席。有的时候,剧情一开始男友便已经是前男友的状态,或是神秘消失,抑或是角色离婚、丈夫去世。总之,除了天海饰演的女主与女助理(《顶级播报员》、GOLD)、女同事(BOSS1、2,青蛙公主)、女性朋友(《不结婚》)的互动,很少能看到角色的情感生活,尤其是爱情上的。所以哪怕摄影机走进了人物的客厅甚至卧室,却依然比较难捕捉人物的爱情世界,也看不到人物的情欲,而这又是人物行为的内在驱动,多么重要啊!这样一来,我们理解人物时,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人物在工作上的表现及其和家人间并不多的互动,很多作品中,甚至家人也是缺席的。这就跟我们在公司遇见一位埋头工作的同事,却从来没有听其聊过爱情和家人一样,你敢说你理解他的内心吗?
再加上编剧常常不太舍得写主角的负向情感和性格缺陷,不舍得为人物制造真正的困境,即使写也是欲扬先抑,并非真的负向(《青蛙公主》),这就让人物太过正面,甚至太过英雄光环,太过无所不能,便容易让人物失去人性复杂的灰色地带和生活粗糙的质感,更近乎真空里的童话故事,这个在《青蛙公主》里尤为典型。
在这方面,反倒是编剧游川和彦更谙熟观众心理,懂得塑造人物悲催的一面,所以在研音时代里,天海在游川和彦剧里的角色(《女王的教室》《演歌的女王》《伪装夫妇》)更为立体,也更博观众的心疼。因为负向的心理体验,才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共情,因为那些烦恼、失败、沮丧、悲观、绝望的情感体验,我们常有。而当角色太过完美,观众便只剩下仰望,却很难找到其实我和你一样的熟悉感。怎么可以阻断观众自我投射的精神入口?!
游川的洞察与故事的本质息息相关。《故事的道德前提》一书,在导论里便开宗明义地讲道:
所有成功的影片,都会围绕着一个“并不完美”的人物展开,他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某个客观现实目的产生诉求,但却在自己前进的路上遭遇了一系列的现实障碍,并且这些障碍变得越来越难以跨越。
主角这个攻克精神障碍的过程,才是主角的整个经历、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故事才能彰显出力量)
想要凸现主角的美德,就需为其注入等值的缺陷(心结),而且只有为主角入缺陷,为反派注入美德,人物才有深度。
相比女王时代之前的角色,比如《水曜日的爱情》《蔷薇与十字架》《恋爱诈欺师》,甚至较早时期的《桥之雨》《单身母亲》《大女生日记》,人物在工作、爱情、育儿上的种种不如意,那种纠结与决绝,反而可以获得更多展现人物深度与生活厚度的空间,也让观众从角色身上找到代入自身体验的入口。
03
除了角色,粉丝们喜欢聊的,其实还有天海自己。因为她自己人生的精彩程度以及人设的魅力指数,远不输于角色。
这些年来,粉丝比较喜欢夸她的,有两个常见的点:宝塚防腐剂、大只少女(少女感)。正向地看,这可以看出天海形象气质和内在心态的年轻,但或许也从侧面反映了,某种程度上,她更像个孩子,或者心理上还是个孩子。无论对于现实生活还是艺术创作,这种天真的状态,都不失为一种难得的特质。但如果因为天真而忽略或屏蔽了人性与生活的复杂性,便接近一种童话\神话状态了。
尽管天海一直声称,私下的中野祐里和公众前的天海祐希很不一样,但至少天海祐希这个形象,已然在她于角色和综艺的综合塑造下,成为了一个被光环笼罩的充满正能量(勇气与希望)的偶像,这也是很多粉丝钟爱她的原因。但除去身边极其亲近的亲友,很少有人可以看到去掉光环后恢复为一个具有普通人性甚至性格缺陷的人。也正因如此,当今年4月有狗仔曝出她深夜跨越栏杆过马路的照片时,粉丝会一阵又一阵地激动,因为大家终于从一张偷拍的照片,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野祐里,虽然仅仅是一瞬。只是天一亮,她又变身为无比亚撒西的天海祐希了。
这样一来,无论是演员天海祐希,还是她所饰演的诸多角色,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值得我们学习、激励我们成长的榜样。就是离我们有点远,更像一个无法超越的superstar。
但如果回归到她幼儿园时的初心——成为演戏的人(而非偶像),太过强大的光环却是不大有利的,因为光环的笼罩会让人物失真,我们看到的更像是一个生活在真空里的偶像,而非一个摸爬滚打在生活里的普通人。
最后,忘年交与我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职场剧大女主的戏路已经十年了,进入50代的天海要想在演员和角色的双重身份中获得某种突破,寻求更大的自由和更丰富的色彩,很有必要尝试去破一下头上的气泡\光环,至少让角色从近乎完美的真空状态里出来,在人性的灰色甚至黑暗地带多挖掘一下,因为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角色的喜爱,反而可以增加其厚度。
PS.写完这篇文章的之后,我读到了凯特·布兰切特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颇有意味,引来参考。
SIG:你说过从凯兰崔尔到鲍勃•迪伦,(表演)的诀窍就在于发现角色的不完美。
CB:我觉得我更赞成试图完美的东方哲学思维,那就是瑕疵造就美丽或完美。我们在自身缺点中发现真实人性,同时看到所饰演的角色隐藏、掩盖、忽视和逃避他们自身缺点时,也让人觉得着实有趣。
引自: So It Goes - Issue. 10
翻译:啊丸丨啊误丨Nicole丨Sammy
校对:啊丸丨啊误丨Nicole丨Sam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