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与设计结课论文 ——林丰教授“彩铅国画”鉴赏
一、摘 要
武汉大学城市与设计学院的林丰教授所创作的一批“彩铅国画”是一种别具一格,融合中西双方的绘画特点的新流派,这批画作无论从立意、气韵、构图、色彩、光影还是笔法都具有极高水准,可谓自成一派,开创了国学与彩铅画结合的先河。值得深入的鉴赏和品味。
二、引 言
林丰老师以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深厚的艺术造诣和跳出旧模式的创新思维为基础创作的绘画新流派“彩铅国画”,这批取材于武汉市红山公园的艺术创作将西方的彩铅画法和东方国画的水墨意境相结合,并配以中国传统风水学的解说文字,可以说是不随大流,不落窠臼,匠心独运,将艺术浪漫的描绘成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卷,却又扎根于平凡的生活,可以说十分“接地气”。
下面笔者就针对林教授这组洪山公园为题的画作进行评鉴,试述这门新流派——“彩铅国画”的特点和审美品位。
三、作品取材
自然风光一直都是中国画家们的创作对象,山水画,风景画在中国自有一派风格,也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典的山水画从写实到写意,从五岳雄风的恢弘大气到小桥流水的悠然自得都有。而林丰老师取材不是雄伟的高山,也不是壮阔的长江,而是日常生活上的每个人每天都会见到场景,路上的树,公园的凉亭,这都是林丰老师画中的景物,老师通过红山公园的这些普通的景色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美好的景色也在我们身边,何必舍近求远,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寻找。
图一: 图二:
四、作品立意
林老师的“彩铅国画”,表现形式为西方彩铅画,但是其主要灵魂还是来源于我国的国画。而在国画中,立意往往指画家通过对景的反复观察而获得的思想主题。唐代的王维曾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这里的意就是立意,也是创作者的意境。而在山水画中立意的作用往往举足轻重,一副画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意字上面,这也是王维所说的意在笔先的意思。
品鉴林丰老师作品的立意,首当其冲为现实风景的写实性,即记录客观生活,从周遭生活中观察总结绘于画布的印迹。两幅作品取材都来自画家身边的自然风光,武汉洪山公园,相当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林教授便毫无吝惜地在这组画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喜爱,画中的景、色、造型与现实景物均能很好的吻合,能引起人民大众的广泛共鸣。其次,则是画作中风水学思想的完美流露,配文“青龙、白虎、舞乾坤”、“饮酒带花,神鬼哭”、“少阴,少女”等文字,林教授用色彩来隐喻四象的代表色,依次鉴别阴阳形势,同时用八卦来分析色彩和气韵,这些丰富深奥的风水学理论思想使画作区别于流于媚俗的普通彩铅画,立意高下立判。再次,则是开宗立派的实验性。这组彩铅国画,可以看出试图用彩铅表现国画中“重彩”的表现手法,高饱和度色彩的组合又有西方装饰绘画明快响亮之感,在绘画届算是一种新奇大胆的尝试,这种实验性的先驱精神使画作立意开始便有极高的历史开拓高度。
五、作品色彩
林教授两幅画中景是色彩与实景颜色色相差距不大,但强化了饱和度和对比度,有国画重彩画的风范。重彩画用色重,渲染方式重,画面效果重,在国画早期阶段具有重要地位,与后期文人画“恬淡幽雅”、“潇散空灵”的格调意境形成鲜明对比。
从色彩调性来看,画色调整体偏金绿色,天空的淡蓝色为点缀色,有强烈的色调对比。整体上偏暖色调,白色和黄色表示阳光照射,而阴影部分则是用深色打出层次感,这种结合方式表现出了春日暖阳辐照大地,地面景致亦呈绿荫环绕、鸟语花香之气。从明度上看,既有天空和道路的亮色调,也有树丛、树干阴影处的暗色调;从色性来看,有天空的冷色调、树丛的中性色调和红亭、花朵、阳光细碎的暖色调。林教授可以说是很好地把握了各个部分色调的对比关系,构成了一幅色彩浓郁而和谐的春日美景。
六、所用笔法
林丰老师的绘画作品大多数是彩铅风景画,有写生的意味。因此在林丰老师的绘画作品中,多运用了线条的表现方式,以平涂技法为主,边缘处、明暗交界线处采则用交叉线重叠不同色彩,其中排线、交叉线的画法也是彩铅画中的基本手法,可见林丰老师的彩铅画法功力扎实。
图1的笔法是左低右高的斜线,对于树木和植物的叶子没有如写实一般一笔笔描绘出来,而是用均匀排列的线条涂括出来,对于小路的路牙、红亭和树干则直接将边缘线绘出。相对来说写意性为三幅之最。图2笔法则相对保守,画面居左的几棵芭蕉树写实成分多一些,右侧树丛被虚化,线条方向沿着C形小路向左收拢,天空和地面都是横向的线条。
运用线条的铺陈画法,让观赏者感受到一种线条的韵味感,线条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整齐的排列和理性的构型,充满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色彩和感觉,整齐的排线,让观赏者思维更加的清晰与开阔。如下面右边的小草,林丰老师没有写实一样一点一点的绘画出来,而是运用线条的排列方式来表现草的生长状态和运动方式。
七、构图手法
构图在画作中通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图的成败对绘画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清代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凡作一图, 若不先立主见, 漫为填补, 东添西凑, 使一局物色, 各不相依, 最是大病。先要将疏密虚实, 大意早定, 洒然落笔, 彼此相生而相依, 浓淡相间而相成, 其烟岚云树, 村落平原, 曲折可通, 总有一气贯注之势, 密不嫌迫塞, 疏不嫌空松, 增之不得, 减之不能, 如天成、如铸就, 方合古人布局之法。从前人的评述中,可见构图的重要性。
林教授这两幅画构图都是完整牢靠的,在图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天、树、地三等分了整个画面,地面部分从亭子引出的S型小路延伸吞没下边界和天空被左右两边树叶相夹形成对称之势,使人目光焦点始终落于红亭。“S”形构图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让画面有优美协调的感觉,使画面简洁明了,然而在安排主体对象时必须安排在S形的缺口外使人的视觉随着弧线移到主体对象。这里红亭位置的摆放恰好应证了该理论,不偏不倚,使人的视觉最后归于协调。这幅画构图整体均衡稳重,S型又使画面生动有趣,不至于死气沉沉。图2树尖与天空形成V型构图,小路以C型延伸至画面下边界,画面左侧实绘了倒V形的三棵芭蕉与天空相抵,这种对立丰富了画面的视觉中心,使整幅绘画充满生趣。
八、总结
通过鉴赏林丰老师的画,这一笔一划的线条和一层一层叠加的色彩中,这些看似平凡的颜色鲜明的彩铅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公园中一条林荫小道,还是阳光下的凉亭,林丰老师用简单纯真的手法给我们呈现个一种深邃的价值,简单的彩铅勾勒出生动的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从中我既看到了精雕细琢,也看到了画家对细节的苛求,看到了国画中泼墨挥毫的阔大意境。画的意境、构图都在落笔前了然于心。有国画的古朴素雅,也有彩铅的生机和张力,既写实又绘意,着眼于生活,着眼于自然,着眼于那些真实的存在。一幅好画应是源自画家对生活的体悟,是画家内心的表达。在林丰老师的画里,我读到的,是一颗历经沧桑后的淡薄沉静的心,是一颗对生活充满热爱、永远年轻的心。
九、致 谢
十分感谢林丰教授在《视觉艺术与设计》这门课程中给我带来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视角和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审美眼光,这份园丁一般的付出让我发自肺腑的钦佩,希望您以后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吉祥. 欧洲17世纪至20世纪古典装饰绘画大师及其作品审美评鉴研究——基于欧洲古典装饰绘画大师及其表现花卉、静物、风景和家庭肖像作品的审美解析[J]. 中国美术,2015,(03):146-150. [2] 雒红强,胡卫国.国画山水中的意境分析[J].艺术评论,2018(03):168-171. [3]马婷婷. 装饰艺术形式美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姚静萍. 浅谈装饰绘画的基本要素——构图、造型、色彩[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0,(03):117-120. [5]徐博. 《古画品录》与“气韵生动”——谢赫绘画美学思想简析[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05):9-16.
[6]邬建. 阴阳五行与中国山水画的时空意识[J].郑州大学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