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知识付费市场的一些认识记录
首先,肯定是理清楚一个概念,知识付费只是内容付费的一部分,如果要给一个圈层,人们首先接触到的是信息流,然后经过专业人士不断加工后,就有了知识;知识不断扩充、升华、练习,就变成了思维或者能力,思维与能力背后指向的是思想。
无论信息、知识、能力、思维,还是思想,都可以涵盖在内容的范畴里。同时,内容可以以不同形式为载体,比如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
所以,四流内容是信息,比如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网络信息,媒体信息,朋友圈信息等,如果没有鉴别力,很容易被信息牵着鼻子走,或者因为信息爆炸,不知道该听什么。这时候,大家就会出现焦虑,或者有了需求。一种需求是,我不想学习与批判,只想接受,那么今日头条推送消息就诞生了;另外一种需求是,我希望能够跟随高人学习,学习被提炼与加工过的知识,有人帮我筛选知识,那么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付费产品,但是付费产品一旦多了起来,良莠不齐,我依然不知道如何鉴别。这时候,一种是我跟随一种平台,相信平台的口碑与品牌,它推荐什么,我关注什么,因此就开始了品牌比拼。另外一种是,我学习一种知识背后的元认知,背后的思维方式,底层逻辑,因此诞生了为你提供底层逻辑,以不变应万变的得到、混沌商学院等平台。
这两个产品都是为你提供思维的,算得上是二流产品,三流产品就是那些纯粹提供知识的,如果按照信息、知识、思维、思想的方式来梳理产品的话,存在不存在一种一流产品呢?就是提供思想的产品,不过大部分用户也许不需求思想吧?
如果要贩卖思想,就需要从“无用之用”这个角度来谈论,未来,人文类艺术类学科必然是会回归的。无论从《全新思维》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谈,还是从哈佛大学未来培养人才计划“通识人才”的角度来谈,或者从一个社会从发展走向发达的角度来谈,这都是一种趋势。
换一个角度,这是一个知识爆炸,大家都很焦虑与迷茫的时代。上进的人,因为学习而焦虑,不上进的人,则会依靠娱乐来刺激自己。但现在这么多知识产品出现,为什么并没有真正解决上进人群的焦虑心呢?
1、学了一样,发现还有更多东西没有学到,害怕因为少学一样,而被淘汰——对自己永远无法满足。
2、眼高手低,看了很多,真正做到的是少数——无法坚持。
3、有太多要选择,不知道选择什么。
4、盲目跟风,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坚持、学会满足、减少选择、明白意义。
让大家学会满足,这是不太可能的,也无法制造用户的购买冲动。
是不是一款能让人坚持,或者减少选择,直到找到意义的产品,会让人减少焦虑呢?我不太清楚。
接下来谈另外一个问题,我对目前内容付费产品的分类。
一类是功利实用类,得到、混沌、馒头等(最实用的当属职场技能培训)。
一类是无功利情怀类,高晓松的矮大指、新世相,卖给的都是一群无功利情怀类人群(文艺青年)。
前一种重视收获,给予,对应的是想要通过获取来解决焦虑的人群。
后一种重视分享,趣味,对应的是想要通过自己的无功利、慢生活、情怀的标榜,对抗焦虑。
-
折腾吧,小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0 09: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