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记
查看话题 >巴黎游学记 | 一次次的远离,让内心看得更真切
我坐在办公室的落地窗旁,轻敲鼠标,接通了与Ying的视频通话。Ying摆出大大的笑脸,和这冬季的暖阳一样,让人心生喜悦。
“哈哈老师,你知道吗,我的这次法国之旅,既出乎意料,却又像冥冥之中注定一样!” Ying的2017年夏天在巴黎度过,或是坐在教室里练习文法,或是捧着相机游走在大街小巷,或者坐在街边安静写法语文段。

01
未完成的梦想进行时
2017年初春,学动画设计的Ying正值大一,但万事习惯提前规划的她,已经开始从事专业相关的实习。
一个平常的傍晚,Ying如往日一样结束一天的实习,随人潮一起涌进地铁站。不经意抬头,一张胡歌的巨幅海报吸引了Ying的目光:胡歌代言的英孚教育集团原来有海外学习的项目!这个不经意的发现,瞬间唤起了她藏在心中已久的留学梦想

Ying一直对法国情有独钟,因为这个国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也因为法语优雅的发音和迷人的声调。高中期间,尽管专业课和文化课排满了课程表,Ying依然挤出时间学习基础法语。受兴趣驱使,法语文法学得特别快,但自学没有办法提高口语,也无法真正了解当地文化和法国人的思维习惯。
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还是得去当地学习生活一段时间。抱着这样的想法,Ying大步流星地走进了英孚在北京的办公室。
一个月的时间,顺利拿到法国签证,Ying在日历上将出发的日期做了大大的标记,满怀欣喜等着时间的推进。

02
新起点,一路收获温暖
终于出发!
Ying雀跃般拉着行李出了法国戴高乐机场,忍不住深呼吸,“巴黎我来也!”
在接机人员的帮助下,Ying下了飞机便一路直奔寄宿家庭。Ying的住家是一位独居的奶奶,子女偶尔回来。奶奶温善谦和,关心入微,喜欢做法式的餐点,品种多且精致。

刚开始的时候,Ying有点儿害羞,接受奶奶照顾时总感觉不好意思。法国奶奶擅长表达爱,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是:亲爱的小公主,你睡得怎么样呀,今天上学的计划是什么呀……法国奶奶的热情令Ying暖心之余还有点儿受宠若惊——毕竟,Ying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如同绝大多数国内家庭一般质朴,不会有太多表达爱意和关心的交流,含蓄且内敛。
Ying有一次生病,感染后指甲发肿,奶奶凌晨一点带着她去急诊。当时事发突然,加之法国急诊只接受现金,医疗费用是奶奶承担。长这么大,Ying第一次有了“你我素昧平生,却待我如家人”的感动。Ying回国后一直惦记着这份情,不时与奶奶联络,用关心与问候表达自己的感恩。

▲住家奶奶和室友们
Ying的室友有瑞士人,日本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朝夕相处之下,Ying不再对外国人有距离感,换作从前,Ying私以为外国人的脑回路与中国人相差甚远,交流只能停留在语言层面,很难延展到情感层面。这些固有的观念,都在后面的相处之中不攻自破。Ying在游学中遇到过的国际友人,大多特别会表达,落落大方,从不吝啬自己的夸奖与爱意。除此以外,Ying学会了拥抱,“拥抱真是一个神奇的交友的动作,这个礼仪一下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Ying与一起学习的外国同学们
习惯了北京的快节奏,身处巴黎的Ying,感觉时光似乎都慢了下来。在浸入式的课堂模式之下,Ying很享受听老师讲法国文化,也很大胆与同学们用法语对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生涩到连贯的背后,Ying积累的是无数点滴的努力。如果用英文说话,老师会刻意不理会,其实老师用了小技巧,想用激将法促使同学们开口说法语。
游学的这两个月除了和家人朋友用微信聊天以外,Ying就再也没说过中文。同行的学生里中国人稀少,Ying刻意把自己放到那些“陌生面孔”中,两个月来认识了全世界各地的朋友,互相说着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也在消除对方心中对自己国家的误解。除了学习法语,Ying还学会了怎么分别用丹麦语,西班牙语,日语,粤语,意大利语介绍自己,花一份钱学到六门语言,“take advantage of this trip”,这是Ying的美国舍友临走前对她说的,铭记于心。


▲全班大合影
巴黎除了有铁塔,教堂,最著名的应该是地铁了吧,在巴黎乘坐地铁,会不经意碰到一些行为举止奇怪但对Ying来说又莫名可爱的人,或者一些“贫民窟的艺术家们“,拉着小提琴或者手风琴,然而等到午夜的时候,轨道上跑着的小老鼠还有身边眉毛上别着大头针的流浪汉,这一切的看上去不完美其实在Ying心里都是爱上巴黎的原因,就像“谁会爱上一个没有缺点的女人呢?”这有这些不为人知的污秽,这样的80%完美,才能使得巴黎更多了些人情味儿。

03
遇见未知的自己
小的时候读到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的小说,Ying便对巴黎心生向往,在她心中没有一件事,能比在莎士比亚书店看一下午的书更享受的了。就像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中所描绘的那样,在Ying看来巴黎的黄金年代就是上世纪20-30年代,由海明威、庞德、菲茨杰拉德、斯泰因等等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组成的“迷茫的一代”。走在巴黎的街道上,仿佛就穿越回到那个年代,总能看到一些奇怪的流浪汉,穿着裙子的男人,马戏团里的小丑……

在巴黎游学的两个月里,Ying试着尽量像一个“巴黎人”活着,早上去家门口的咖啡厅喝一杯浓缩咖啡,上完课之后去离学校不远的面包房买一个法棍,放学后漫无目的地在巴黎的街道里闲逛,背着一个帆布包,累了就走进一家咖啡馆,坐在露天的座位上,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就这样,白天在学校学着地道的法语,余下的时间Ying用所有记忆里能憋出来的词汇,和当地人坐在咖啡厅里闲聊。法国人热爱聊天,就这样Ying获得了很多次免费的可丽饼,以及一些有趣的故事。

Ying形容在巴黎游学,是每一天带着阳光出门,可以抛开一切顾虑,放飞自我,融入当地生活。她遇见了很多为之感怀的事,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Cultural Shock,比如French kiss。
有一次在卢森堡公园里,Ying和朋友野餐,买了奶酪和红酒,刚要开吃的时候发现忘记买开瓶器了。Ying看见不远处有一个露天餐厅,于是拿着红酒想让服务生帮忙开一下,没想到服务生俏皮地对Ying说:“没问题,不过你要让我亲一下,我就帮你开瓶。” Ying瞬间脸红,害羞瞥了一眼这个法国小哥,帅气的脸庞有点儿像金刚狼休·杰克曼,可是这个请求……在Ying还在纠结之时,法国小哥噌地一下轻轻吻了Ying的脸颊。Ying像受惊的小鹿羞红了脸,赶紧拿过已经开瓶的红酒转身离开。末了,小哥还补充了一句:“期待你们喝第二瓶”!总结这段趣事,Ying感到有点可气也很可爱,法国原来也有这样的心机boy。

Ying 的游学课程很快临近了尾声。离别之际,为了方便日后联络,她让朋友们下载了微信。其中一位一起上课的丹麦男生,还很激动地表示会来中国看望Ying。
Ying说,巴黎游学给她最意想不到的改变,是性格上的:
1. 更会表达自己,更会表达爱。日常中对妈妈频繁说爱,对朋友更懂得关心在乎;
2. 优秀的榜样鞭笞自己。遇到很多很优秀的同学,以前在EF的国际同学已经在迪拜找实习,对比之下发现自己的短板。一定要踏出舒适圈,在弥足珍贵的大学时光学会吃苦,磨练性格,为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
3. 对生活更有情怀。Ying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闲暇时光学会拿着一块布去野餐,带着酒,或者是捧着书本阅读……生活中的细节之处开始表现出小资情调。

04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现在我们越界了,但要越过多少到边界,才能到家?”此行巴黎归来,Ying对这句话有了新的感悟。跨过边界是为了找到一个地方,能和自己相处,跟万物相处,那便是家。家并非一间屋子,或是一个国度。

从巴黎归来,还没有半年之久,Ying已经又开始计划着下一步的出发计划,总还是想去感受自己生命的轨迹,用脚丈量世界,不求终点,不问归处。
回国后,Ying在自己的旅行手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生活在北京20年了,有一个温暖的家,却常常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觉。生活上被物质充满,精神上则成了流浪者,无家可归,甚至无家想归。这种感觉如影随形,从来无法安定地过一种生活,15岁一个人去了美国和加拿大,接下来的生活便是在辽阔的中国走走停停。
许多朋友觉得我上辈子肯定是一个流浪的吉普赛人,或者是奔跑在亚马逊上的女战士。而对我来说,无论是游学或是简单的独自出行,当自己离祖国越远,越是能将一个人原本的自我和意识拉开距离。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审视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语境下,看到这个世界多彩、真实的面目,使得我们不再只属于某一个国家或是文化,而是一个“世界人”: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意大利人,同样也可以是非洲人。我热爱着同时也尊重着不同的文化,于是才可看到“圈内人”看不见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