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流水之 又又是一天
2018.6.8
对,我不是标题党,白话一篇,留念。
上午闲来无事,三姨顶着日头隔三差五的在院里摊麦,我捧起一本书,实在食之无味,弃读。于是,俩人开始研究中午吃啥。我说,扁豆炖土豆。我姨说好,加点蛾子(方言,黑色的菌菇,长相是香菇的缩小版)。葱头生姜八角备好,猪肉切丝,扁豆切段,土豆切条,黑蛾子洗净。热锅热油,依次下锅翻炒,最后添水,煮至汤汁浓稠。


加点南瓜玉米茄子和排骨,就是东北的农家一锅出了。当然,东北农家一锅出还有标志性特征,周边贴一圈玉米饼子。但作为家常,扁豆炖土豆更合适,难度小,不隆重,且味道香下饭。
饭罢,闻着麦香,小憩。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在外念书和工作,曾无数次想起念初中时路过田野,我背著书包,风吹麦浪,滚滚而来,夹杂泥土气息的画面,时常闪现脑海。而此时,我耳目之所闻觉,是真实的体验。

天气预报有雨,已经很多年没有像这两天一样认真关注天气状况了。三姨和姨夫,以及屋前屋后的大娘大婶儿,看着他们随天气状况而起伏的心情状态,真切感受到了农民靠天吃饭的艰辛,我也跟着着急了。
天要下雨,姨和姨夫下午去排队割麦,八点多才回来。在他们回来之前,看完天气预报的我,开始沈不住气焦躁了。一个人在院子里开始堆麦,麦子看起来颗粒不大轻俏儿的,一锹下去发现自己肌无力。于是改变策略,少量多次,越干越发觉得身体爽快。微微出汗,配上如前几日一样的晚风,刚刚好。

晚九点左右,姨夫回来吃了锅里留的饭,拿起铺盖卷儿,又匆匆出门去替我姨。因刚割的七亩地小麦,摊在公路上晾,晚上要有人在那守着。三姨回来吃完我吃剩而后姨夫又吃剩的饭,我俩一起把院子里的麦子堆完,盖上塑料薄膜以防夜间有雨。
安利一款灶台,只需点一把小火,还你一锅热饭。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有这么一段,我姥姥在灶台前拉着风箱做饭,我拽着她脖子转圈,她却腾不出手来阻止我。可是我姨家这款,不用人力送风,空气自然循环,易燃省力,轻轻松松搞定一顿饭(具体原理,需要百度)。

今天故事没有这样结束,十点的天气预报还是不乐观,预报多云转雷阵雨,我姨和姨夫开始电话讨论是否连夜把马路上的麦子运回家。我姨说天有雨要运回来,可姨夫夜观天象觉得此夜无雨,最终讨论结果是安心睡觉,夜里下雨的话再忙活。
没出息的我,干了稍许的体力活,一觉睡到6:20。起床,问姨,昨晚睡得好吗。我姨说,哪儿睡得着,怕下雨,两点多才睡着。
姨夫抱着铺盖回来了,洗罢吃早餐。红枣小米粥配鸡蛋,加上粉蒸肉,边吃边笑,“嘿,还真猜准了,一晚没雨”,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