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十七个瞬间
-----------《火花》的书评加剧评
之前在微博碎碎念了几段对于《火花》的评论,但是最终还是决定等看完剧版以后再写一个总评,以进行一个自我的鞭策。说是“鞭策”,大概是因为很久没有买纸质书了,更是很久没有写书评(不论长短);哪怕最近电视剧都主要看那种不会耗费太多脑细胞的剧种,最多的感想是在弹幕里发“哈哈哈”一番,而这种看完书+剧还要写个评论的,就像是让跟腱断裂的人重新开始练习小跳,龇牙咧嘴,形象全无,抓耳挠腮地开始回忆豆瓣账号与密码,还终于关联上了手机,更新了界面(用户友好度仍然不高)然后开始敲敲打打。
如之前在微博叨逼叨过的,之所以没看《火花》,是因为我以为作者一定写的是个搞笑故事,毕竟本职是搞笑艺人/漫才师,哪怕微博上我一直关注了这本书的译者(译者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在推介),我也没想过要看这本书。而终于有一天,我看到很多人推荐这部剧,推荐语是“2016年最好看的日剧”巴拉拉,又有人说如果处于人生低谷阶段就不要去看之类的,我终于开始疑惑地搜索起来——为什么搞笑艺人写的书会是“致郁”的?然后我发现作者最爱的日本作家居然是太宰治。于是我在想着是不是所有做喜剧相关的演艺工作者都有潜在的抑郁倾向,而终于下手了这本书。
顺带一说,其实我看过的日本漫才很少,偶尔只会在看日本综艺的时候看到一些搞笑艺人的即兴漫才桥段,对此真的很难了解他们的笑点;其中唯一完成看完桥段觉得还蛮好笑的就是“unjash”组合(又一个英文名组合),我一直觉得这是因为欣赏日本漫才是有比较高门槛的,比如他们经常玩儿的日语谐音梗,如果没有翻译注释我是完全没有办法get到梗的,另外个人体感漫才其实更多的是一种stand up comedy,虽然和相声一样都是两个人说,分工是一个负责装傻,一个负责吐槽,但漫才内容方面可能又比相声更漂浮一些,也会加一些表演桥段。因此吧,虽然我向别人介绍这本书的时候会说:“就像喝酒吸烟烫头的于谦老师第一次写小说就得了茅盾文学奖哦”,但就“又吉直树作为漫才师的处女作得了芥川文学奖”这件事而言,前述类比可能还是不太合适呢。
安宁歪,其实看书的时候,我本来期待里面会有很多漫才段子,但后来发现其实最终的桥段也就那么两三个,其中只有一个我还觉得蛮好笑的:“你喜欢吃什么食物?”“我喜欢吃火锅。”“咦,那你牙口挺好的。你喜欢吃铜锅还是铁锅呢?”…… 这个段子在书里其实本来是德永和神谷打电话的时候,神谷随口吐槽出来的,但剧里面把它改安排成了日本一代老艺术家/漫才师的段子,正是因为这个段子让(真)小学生神谷意识到漫才有多么有趣的契机,想要开始让包括家人在内的所有观众赶到开心。小豆丁德永于是跑到街上和搭档山下开始说漫才,在瓢泼大雨里面站在木箱上练习着,在上学路上练习着,一路怀着这样的热爱从老家到了东京,在公园里练习着自己写的段子,不分寒暑;在公共澡堂里练习着,直到经常来澡堂的大叔都能熟背这个梗;甚至在新年在公园里一个人练习的时候被警察当做可疑分子带回警局,在那里吃着泡面和警察大叔一起倒数新年。总之,一个完全的用爱发电的故事。
当然啦,作为一个被广泛评价为“致郁”的故事,一定不会有一个真正成功发电了的结尾。在书里字里行间都显示出那么热爱漫才的主人公德永,因为搭档山下的女朋友怀孕了,他们的漫才事业好像又没有起色的样子,所以山下最后决定还是回老家结婚做普通工作了,而德永则感觉自己好像永远不能想象自己搭档不是山下的样子,最终也选择了放弃漫才事业,成为了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的职员。
在sparks组合最后一场告别演出上,德永说自己是为了推翻漫才界的常识才进入这个行业的,然而最终推翻的是一句“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美好愿景。关于这一点,其实我想有很多作品都已经探讨过了。比如单纯就搞笑这一件事情而言,有些人的才华、天赋可能一开始就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甚至有些人只是运气好长着一张搞笑的脸,而普通的漫才师(发出这种感叹的通常是普通人)就会想,也许在那些人生下来的时候,自己写了几百个段子就已经注定没什么意义了吧。而作者又吉直树则在书中透过神谷之口,又对此毒鸡汤反灌了另一碗鸡汤——哪怕失败者的人生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后来者表演的段子都是在失败者基础上的探索。所以,漫才事业没有真正的退出,哪怕不是在剧场里、电视里表演,也要以有趣的态度继续生活。嗯,总觉得这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笑着活下去的自我安慰手段呢。
还是说回《火花》里的段子吧。除了那个“吃火锅”段子以外,书里面还提到过另一个在德永初出茅庐时写的“养鹦鹉”的梗,其大概主题是说,如果孤独的人养了一只鹦鹉,听到宠物说“你回来啦”就觉得治愈的话,想想这句话还是自己教的,真是更加孤独了呢。如果鹦鹉自己会说话的话,大概会说“好歹自己试着交点养老金”吧之类的。总体而言,就是一个刚入社会的小青年所写的丧趣味的桥段,也反复被剧里的评委批评为“不现实”、“太复杂了观众没法理解”,但其实我觉得这个桥段的有趣程度可以算是全书提到的第二了吧,且在目前这种丧文化流行的时候说不定会很火呢,只是早被创造了十四年而已。在剧中,这个“养鹦鹉”的桥段则是被改编成了贯穿全剧的线索了:在开头热海花火大会上德永初见神谷的时候讲的是这个梗,德永前几集在公园、澡堂里也一直练习着想要不断改编出“笑果”,而当搭档山下和他女友告诉德永希望组合解散的时候,三个人走在街上,山下的女朋友也说起了这个桥段,三人都眼角含泪一人接一句讲完了整个梗,然后镜头一转,德永一个人蜷缩在公园里又将这个十年前的段子自言自语地讲出来,涕泗横流,看到这个时候就有点想夸奖电视剧编剧“陈独秀式”的改编了。因为《火花》这本原著其实很薄的,而且叙事方面有点意识流,如果要改编成十整集的四十分钟电视剧,果然还是要增加许多内容。于是编剧就把很多哪怕是书里一笔带过的人物丰富了很多。
比如德永的搭档山下吧,其实全书有关山下的内容主要是两段,其中一段是关于德永因为和山下的争执而生气到要揍人的程度,最终通过神谷在电话的劝说和搭档达成了和解;而另一段则是在sparks组合告别演出的时候,德永通过说反话的桥段表示了对于搭档的感谢,并说因为搭档的付出自己这十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十年。就这两个桥段,再加上文中也有很多细节体现出山下和德永价值观的冲突(比如山下本身是个比德永要懂得世情、更圆滑的人物),作为读了两遍书的读者我而言,阅读过程对于两个人的搭档情一直有种跳tone感,好似突然从争执不断就成为了十年意难忘。但在剧中则更为侧重展现从小豆丁开始两个人的情谊,包括山下一直载着德永到公园练习,山下、山下女友和德永三个人一直在sparks的事业起伏时候互相鼓励、支持着,镜头都将那种家人的感情准确地渲染、传达给了观众。
还有sparks经济公司的各位,在书里更多是表示世态炎凉的背景版,在剧版里也各个有了更为鲜活的面孔。不管是那个一直随着剧情写些奇奇怪怪毛笔字的社长,还是那个眉眼耷拉、老是用adult小电影男主演的名言来激励德永和山下的经纪人(还是染谷将太演的……),乃至那个一直无心毒舌的女社员,在听到sparks组合要解散的时候都流露出了真心的伤感情绪,也在德永和山下告别演出的时候留下了热泪。所以我总觉得,电视剧的镜头是更为温情的,它所展示的世界可能并非我感觉到的书中那种us against the world的对立感。就像是第二集结尾,德永只身晃荡在东京晚上的街头,经过陌生的行人们,其中有工人,醉汉,晚归的下班族,流浪汉,情侣,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故事,有各自的心情。
再说说电视剧里两个新角色吧。
一个是德永住在吉祥寺时候的邻居小哥,他拿着一把吉他在街头弹唱,听众寥寥。于是他请德永来当托儿,就是德永会在街边装作驻足倾听,同时将一千元留给这位小哥,然后这个小哥晚上回家的时候把一千元还给德永。德永这个清高boy每次都说自己不喜欢这样,觉得有些空虚,而邻居小哥每次都会说:“这是最后一次了,一次就好。” 最后邻居小哥因为父亲生病了,被迫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回老家;这时候德永偶遇准备坐上返乡还强打精神鼓励他说乡下也有听众,小哥哭笑说“乡下鸡鸭比人多,在田边唱歌没有人听”。于是德永请小哥最后唱一次歌给他听,此时bgm响起的就是那首《空に星が綺麗》。

其实这位邻居小哥,就像是千万东京漂一族的缩影,怀揣着梦想和很少的钱,最终因为现实压倒了梦里的期待,才终于要面对着生活而退却了。当然德永最终也是这样,只是当时的他还不知道五集(……)后的自己的人生会以怎样的面目呈现,于是他听到一半,把一千元留给了邻居小哥(这次是真的不会要求还了),然后开始向表演剧场飞奔,奔向自己的神,奔向自己的理想。
另外一个剧版近乎原创角色,是那位本来可能要和德永发展感情线的妹纸。为什么说妹纸是“近乎原创”呢,因为其实印象中书里有一句话(……)提到过这个帮德永染发的妹纸。当然剧版就从中补完了这位女性角色的人设:她和德永在超市打工的时候相识,因为不堪好色老板骚扰而辞职转行做美发行业,然后德永为了省钱会请她帮自己免费理发,妹子一直鼓励着德永是个“很有趣的人所以说的漫才也会很有趣”。德永听了妹子建议染了一段时间的银发(走艺术家型漫才路线……),最后妹子应德永要求帮他染回黑发后说自己要去伦敦留学了,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帮他做头发了。两人在分别的时候德永对走上天桥的妹子说“要幸福呀”,然后看着妹子已离开的背影转身跑开,一句压抑的“喜欢你”远远传来,回荡在夜晚街道上。当然,这又是一个个人觉得比较优秀的改编了,毕竟一段无始无终的暗恋故事会比书里面德永那种彻底“注孤生”、对于女性交往完全不上手的人设要更打动人嘛。
最终再说说德永和神谷吧。之所以放到最后来说,是因为其实从书的角度而言,整本书的内容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神谷和神谷的生活,毕竟这个的故事开始就是神谷要求德永帮自己写传记,然后神谷顺带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传说”的过程。德永甫一出场时还是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和搭档在热海市的花火大会上声嘶力竭地说着漫才。没有人在意他们说的内容,因为彼时天空烟火的声音已经掩盖了一切,除此以外的声音都是背景音,就在这场花火大会上他遇到了神谷,他的师父、朋友、知己。而在故事的结局,三十多岁的德永依然是回到了热海市,和神谷一起看着天空的漫天花火。以一场花火大会开场,以一场花火大会结束,所以我一开始以为这个小说应该叫《花火(hanabi)》。所以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叫夏天的十七个瞬间呢,果然烟火大会啥的和夏天更相配呢。
德语里面有一个词叫做“Dopplegaenger”,或可意译为“两重身”,“另一个自我”。在德永在花火大会上遇见了神谷讲漫才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把自我理想的期待投射到了神谷身上。所以说他一直是以活成神谷的样子在努力的,虽然他一开始只觉得自己没有神谷的才华或真性情而沮丧,但永远会因为和神谷一起扯淡而感受到真实的自我。用我这个读者的话来简述,就是一个略中二的人,看到了中二神教的神,哪怕知道自己不能真的活成那个样子,但至少自己要和神待在一起。当然,后来德永就开始渐渐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变得不那么德永,更离神谷的“境界”越来越远,那段时间居然也是他事业最有起色的时间。于是他感觉非常的痛苦,哪怕是在银座喝酒拍电视节目制作人马屁的重要时刻,也只要神谷的一个电话,打的士(巨资车费)跑到酒吧和神谷一起喝酒谈心。
当然,神谷的才华和真性情并不能确保他的人生顺利,或者说只能导致他人生的多数的不幸。因为坚持不与现实和解加上失恋的缘故,神谷也有几次迷失了自我。比如开始不断欠债、酗酒,在街头醉倒,在一滩呕吐物旁边醒来;本来坚持不要模仿他人乃至不要给自己造人设的他,居然也开始和徒弟德永一样染了银发,甚至在结局把自己折腾去隆了F cup的胸,然后对着自己的身体后悔得嚎啕大哭,无比荒诞然而又无比现实。于是,德永和神谷就是在各自的这种人生低谷期互相扶助的存在——简称真爱(非腐上的,虽然我确实觉得剧和书都有点盖里盖气的。)哪怕结局是两人好似都没法继续漫才事业了(一个已转行卖房,一个变成了好像transgender的一点都不搞笑的大叔),神谷却在新年音乐声中大喊“德永,我又想到段子了!”一切好像都有希望的样子。
虽然说,我一直觉得剧评、书评之类的内容,最好不要披露很多什么自己读书、看影视剧时候的个人经历之类的混淆视听/喧宾夺主(好像知乎红人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火花》的书也好,看完电视剧也好,我也总是忍不住想起自己十年前的故事,毕竟就是十年前的零一天我刚刚考完高考,还自以为处于人生低谷的阶段,假设十八岁的我可以看到《火花》,不管是书也好,剧也好,可能还真会陷入某种青春期忧郁中。然而回望到十年前,果然自以为的烦恼,大多源于缺乏经验以及未见过世面,要知道后来的人生,永远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的。引用书的原句一句就是“我们还在故事的中途”,首要目标果然还是努力地挣扎地继续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