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春秋战国篇(十一)
战国时期的玉组佩,沿袭了商周以来玉器作品多以神兽动物为主的造型和图纹,龙形玉佩极其丰富而多见,但战国玉龙的造型,很大程度的突破了前期的规范,创造出了一种新颖、独特、精神饱满的时代风格,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历代玉器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从河南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龙形璜来看,春秋时期的玉龙在西周玉龙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向曲态的动感方面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玉龙的造型则更加生机勃勃,完全摆脱了商周玉龙严谨规范、形制大多雷同的倾向,构思巧妙大胆而富于变化,尤其是那种紧张激烈而富有弹性的曲线艺术,充满了奋发向上的力量,并呈现出强烈的运动气势和生命韵律感。曾侯乙墓出土的玉龙佩就已经凸显出了那种健美勃发的气度风韵,龙首变小,身躯拉长,曲颈拱腹卷尾的S形造型给人以十足的动感美,到了战国中期中山国王墓出土的玉龙佩,体态硕大,器体镂空而成,两面纹饰相同,此外其他各地战国墓所出土的龙形佩,也多作回首卷曲状,浑身遍饰谷纹、云纹等,无论造型或纹饰皆与商周龙迥然不同。


战国晚期的龙嘴大张,并露有锋利的牙齿,龙的躯体大多呈S形,再延下一个弯,上面琢有精致细腻的纹饰,显得繁缛华丽、高贵而神奇。此时龙的尾部较之前也有少许变化,出现了一些阴刻线的装饰纹样,虽说大多数战国玉龙没有明显的四肢,但也有少数的玉龙出现了如同爬行兽类的肢体,这些艺术特点,有力的说明了战国龙在进一步的融化提升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猛兽类动物,特别是那具有弹性的S形身躯如矢在弦,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由于铁工具的使用,战国玉龙在琢制中则更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尤其是龙的形式,不但逐渐从以往静止的格调中解脱出来,注重其造型的变化和神态的表现,使弯曲盘绕的身躯充满了活泼的气息,体现出了玉龙那种无所不能的强大力量,而且在图纹装饰上也很有特色,这种精湛的琢玉技术和昂扬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战国玉龙乃至战国时期那种奋发图强、欲意称霸的凌云壮志。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战国龙形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战国鸟形佩的话题。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们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玉器清赏,如是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