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逃离消费主义的陷阱
我,从来都没有记过帐,从来都没有理过财,从来都没有刻意省钱。所谓的“逃离陷阱”,也不是出于经济原因。完全就是某天某些观念发生了转变,然后过段时间发现,户头居然有余钱了。因此下面提到的也是一些非常日常的方法,既可以保证生活的舒适,又不会盲目过度消费。
---
先说两个事件。
其一,某天整理梳妆台,发现几十支口红中,有大量来自不同品牌但色号非常相近的产品。“干玫瑰色”五支,“暖橘色”三支,之类的。涂到嘴上的确有差别,但可能也是只有自己能察觉的微妙不同了。当天还发了条广播说,试遍不同专柜,其实适合自己的颜色也就永远那么几种。许多腮红眼影也是一样,几乎可以囤到地老天荒。
其二,某天为了去见一个重要的朋友翻遍衣柜,发现当季能穿的,拿得出手的,也就那么三两件。其它的都是“穿着舒服(但邋遢)”,“打折便宜(但款式平平)”等等,还有些明显看得出是穿过几季又舍不得扔的衣服。然后我突然就大彻大悟了,觉得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零碎的钱去买这些“垃圾”回来,穿上之后毫不提气,反而显得整个人不修边幅,到了重要场合也很不自信,只会露怯。
---
从那往后,我就开始有意地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1.化妆品方面,口红、眼影盘、腮红,常用的只有红色系和橘色系,只要有基本款做搭配就足够。每当想入手新产品的时候,都先回顾一下是不是已经有了可以替代的旧物。尤其是眼影盘,我在用一个红酒盘,色号又全又日常,还很便宜好看,几乎每次涂出去都有人问。当我再看到其他家的新品,就会仔细研究,是不是其中有些色号是我这个盘里已经有类似的,我盘里没有的那些新色,是不是足够日常又足够值得买。
说实话,除了需要经常补妆的口红和粉饼会被旁人看到品牌,其它这些化妆品,只要材质别太差,别脱妆别飞粉,没有人看得出你在用什么的。如果实在过不了心理关,想装逼,就在场面上装好了(虽然不提倡)。
2.护肤品方面,我大牌和平价的都用过,除了一款修复面霜真的超好用,其它的不论是什么精华啊面膜啊眼霜啊,真的都没感受到有什么区别。当然这些功效可能要“真正上了年纪”才能更加明显,但我依然认为很大程度上都是内心满足及其带来的正面心理暗示...实际功效嘛...这个就见仁见智啦。所以在能力范围内买相对好一点的就足够了,也没必要跟风砸大价钱。
女人的保养啊~重在心态~以及X生活的愉悦~真的~但凡显年轻的都是那些养尊处优,凡事不操心,早睡早起夫妻恩爱的~比什么护肤品都好用~否则就算是医美啊什么的维护得再好,照样一脸苦相~
3.衣服方面,还是要足够日常,使用率高,相应地品质要好。但凡是不合身的、没有个人风格的、不能突出自己优点的、或是过于夸张的、试的时候感到犹豫的,都不要买。这类衣服,拿回家也是压箱底,穿上之后觉得局促,反倒是它在穿你了。不过除了个人特色之外,基本款也要备两套,以防不时之需。
我现在买衣服,只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喜欢很久的男生突然提出要见面,我可以穿着这身衣服立即赴约吗?我希望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是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否则一概是垃圾。
4.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住房问题。现在大多数人应该都在租房,而房租标准肯定是与房子品质和地理位置直接挂钩的。就算一线城市,只要你愿意找,一千块左右的合租房肯定也有不少。但我认为,哪怕这些钱是“白白送入别人口袋”最后什么都落不到,也还是应该在工资能力范围内找尽可能好的房子。房租在工资的五分之二到三分之一的范围内都可以接受。
住宿条件会对人的生活状态产生最直观的影响。你住得是否舒心,和旁人相处是否愉快,平时上班远不远,晚上睡觉吵不吵,这是能够影响到你个人精神面貌以及工作水平的因素。这个钱省不得。
5.再就是“食”和“行”。我平时也会点外卖,但不必顿顿都吃大餐。和朋友小聚,一样可以选择双方都接受的消费水平,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如果会让彼此感到不舒服,又何必一起吃饭?通勤方面呢,自行车,地铁,环保又省钱。打车的费用是一方面,但是要堵车啊,等人啊,包括车上奇怪的味道,难聊的司机等等...我宁可一路站着...也算是变相地辅助节省开支了。
---
“逃离消费陷阱”,最主要的是观念上的彻底改变。不去购买那些多余的物品,除了省钱,也是在宏观上减少资源浪费,美化居住环境。现在有太多人,就连没钱甚至负债的时候都无法扭转消费恶习,无法阻止购买冲动,人已经成为物质的奴隶了。难道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吗?不,这可以不是你的生活。
商家所引导的那些“超前消费”,一旦你参透了它的本质,它就控制不了你了。你会觉得很没意思,就算别人天天刷屏安利不同的新品,你也完全不被吸引(我现在就这状态)。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多了去了,你永远不可能拥有全部。很多东西就是你一辈子都买不到的。不如早早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真实的自己吧。那些繁华和虚无,看看就好,钱只用来买真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