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力纺织机到人工智能:三本书看懂技术发明的发展脉络
文/Johnny H. | 公众号:漏报 | 豆瓣ID:黄萝卜蹲
技术发明与经济泡沫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各种新技术的概念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区块链。之前一度流行的还有物联网、互联网+、O2O、分享经济;更早之前,基因克隆、纳米技术、3D打印、量子计算这些概念也是不绝于耳。
在这些技术中,有的火了一阵就销声匿迹了,像纳米技术就很少有人提了;有的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现在不管是在手机上,还是在互联网都有它的存在。
一项全新的技术被发明出来,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新闻媒体上各种报道,与此同时,还有各种专家对其市场效应进行各种分析,并且给投资者各种投资建议。其中且有不少乘势炒作,捞取渔利的皮包公司和不法分子混杂其中。
在20世纪60年代,电子硅片技术兴起,令华尔街处于“电子热”中,形形色色的上市公司,为了增加自身的吸引力,抬升股价,都在公司名称中加上后缀“tronics”,即使公司业务于电子技术毫无关联。
同样在21世纪初,是互联网热潮的天下,很多公司即使与互联网不怎么沾边或根本就毫无瓜葛,也纷纷变革名称,加上与互联网有关的名称,诸如dot.com、dotnet或Internet之类。
不管是“电子热”还是“互联网热“,在当时都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泡沫,在泡沫破裂之后,无数投资者遭受毁灭性的重创。
从历史的多次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技术变革,都能掀起壮观的经济热潮,将大众陷入疯狂之中。贪婪的欲望一时间会恣意泛滥,妄图在这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但历史总是很残酷,在每一次狂潮中,确实有一些人在一些时间里赚了一些钱,但最终全身而退者寥寥无几。
所以,不管我们是作为普通投资者还是行业的参与者,面对一项变革性技术的出现,如果能看清其在社会上是否能够得到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对我们的资金还是技术投入,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技术发明没有一夜成功的神话
上帝创造一个新的物种,这个物种如果要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存活并繁衍生息,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筛选和不断地进化。
同样,一项突破性技术被发明出来,也类似于造物运动的第一步——该项技术的基因被创造出来了。从技术发明到产品,再到再社会广泛应用——这个过程就像一段基因化为一个生物,再繁衍成一个成熟物种的过程。
只不过基因的进化是靠自然筛选以及自身的进化,而技术发明的进化是靠所有该项技术的从业人员的不断改进和推广。
以十九世纪的动力纺织机为例。动力纺织机是促使纺织厂发展起来的关键发明。它能够将部分织布行为机械化,并且极大降低织布所需的人工成本。在美国,威廉·吉尔莫在罗得岛研发出来了全美的第一台动力纺织机,并公开了自己的设计图纸。随后,他的设计迅速被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厂采用。
但是,威廉·吉尔莫的发明大范围推广并没有使得动力纺织机得到有效使用,在这之后的至少20年的时间内,都缺少能够制造、安装、操作、维护这种新机器的人才。一些纺织厂因为缺乏掌握相应知识的机械师、监管员、维修工而衰败。
在接下来的80年里,通过对织布机的不断改进以及工人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才使得动力纺织机成为纺织业的必需设备。
同样,人工智能的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首次提出,过了近七十年,到如今,它才变成现实。
由此可见,技术不断出现,一个创造性的想法实现商业化之前,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取得商业成功,要花费的时间也许更长。
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几个条件
在詹姆斯·贝森所著的《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一书中,指出普通工人的技术、知识和智力对新技术的推广新技术的大规模推行需要的几个条件。
首先,各领域大部分从业者需要学会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以高效运用这项技术。
其次,该技术本身经常需要推陈出新,以满足不同需求。这些推陈出新需要许多附带发明,而它们通常由那些在实际操作中洞悉到新需求和可能性的工程师来完成。
再者,企业需要弄明白如何最大化利用该技术,要雇用谁,采用何种劳动分工,如何组织工作场所,以及如何市场化。
最后,因为需要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的人很多,行业背景又各不相同,要想让他们去学习这些新的专业技能,就得有新的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来刺激他们。
正因为推行一项新技术发明需要以上各种条件相互作用,一项发明的出现,只是该项发明被社会接受漫漫长路的开端。
而且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多并不来自发明本身最初的商业化过程,而是随后的推行过程。这正印证了伯顿G.马尔基尔在《漫步华尔街》中所论述的,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在一项新技术还未得到市场验证就参与其中,往往并不是一件好事。
历史的事实已证明投资于正在给社会带来重大转变的技术,对投资者来说常常并不会产生什么回报。
——伯顿G.马尔基尔
高德纳技术成熟曲线
那么如何判断一项新技术的趋势走向?——在李开复和王咏刚所著的《人工智能》里,介绍了在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经常引用的高德纳技术成熟曲线。该曲线解开了技术发明从创造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完整过程。
从该曲线就可以看出,几乎每一项新兴且成功的技术,在真正成熟之前,都要经过先抑后扬的过程,并在波折起伏中通过积累和迭代,最终走向真正的繁荣、稳定和有序发展。

该曲线将一项新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划分为五个时期:
萌芽期:开发初第一代产品,虽然不成熟,但吸引了一批早期的使用者,初创公司也开始接受第一轮风投。
过热期:产品优点被粉丝放大,新闻媒体跟风报道炒作,跟风研发、生产的公司越来越多,将该技术推向一个充满泡沫的膨胀期。
低谷期:产品的不足被无限放大,负面报道开始出现,产品供过于求,大批跟风入局的公司不是被兼并,就是破产倒闭,只有少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坚持了下来。
复苏期:跌入低谷后,第二轮,第三轮风险投资注入大浪淘沙后仅存的企业中,新一代技术和产品随之问世。
成熟期:潜在用户逐步接受新技术和产品,少数几家企业拥有绝大多数用户,初创企业和风投资本迎来高额回报。
现在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此之前,就已经经历了两次热潮。根据目前人工智能在多个相关领域的表现和被普通人和研发人员接受的程度,可以被认为已经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并且在产业界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技术发明之后
认为“有了伟大的点子,作品就完成了90%”,简直就是一种病。
诚然,任何一项技术发明,不管是动力纺织机还是人工智能,没有最初的发明,就没有后面的一切成就。但技术发明本身的推行过程无疑也很重要。
从最初的发明到推行,再到社会的接受认可,这中间需要各种人员参与其中,包括发明人,研发工程师,机械师,工厂工人,市场推广人员。而且在经受市场的历练时,还必须对该技术进行不断地升级改进,以有效适应市场。
这期间只要有一环没有跟上,该技术被社会的接受的时间就可能被无限拉长甚至消逝不见。最直观的例子,就像之前诺基亚的塞班系统,该系统推出时,被吸引在其上做开发的工程师少之又少,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迭代和反应,最后惨遭淘汰。
如果我们只是一位普通的投资者,想投资于新技术上获得一些收益,切记要看清技术发展曲线的波段。不要误入别人搭建的空中楼阁,使自己受损;如果我们作为看好一项技术,想投身其中,创造自己的价值,也应该对该技术发明的市场接受程度做一定了解,把握好方向,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全文完。如对本文有任何建议和意见,欢迎留言评论。)
-
黄萝卜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12 1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