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最简史(古代二)——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璀璨与衰落
早期的人类文明都与河流有关,在东方,恒河之于古印度,黄河之于古中国。向西,上一篇的“古埃及”源于尼罗河。与古埃及同时期发展(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400年)、另一个对西方艺术起源有着深远影响的古文明同样发生在有河流的地方,古希腊把它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即“河间之地”的意思,河间是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俗称两河流域。它以当今的伊拉克为主,具体的地理位置如下图:

为什么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如今不像古埃及那么众所周知呢?主要因为:1)两河流域没有采石场,大部分建筑只能用泥砖而建,泥砖的主要成分是粘土,天长日久,就风化销蚀为尘土,很难流传下来;2)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开阔的低谷,几乎没有天然屏障,不像尼罗河谷两面有沙漠保护,因此谁都在抢占这片肥沃的土地,城邦之间战火不断,对艺术造成很大程度的摧毁。
与古埃及文明的稳定、永恒形成鲜明对照,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纷繁而多元,前后经历了苏美尔、阿卡德、新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波斯……的统治,具体如下图:

但各朝代的社会结构基本一致——经济上发展农业为主,政治上强化王权和神庙的统治,因此,从留存下来的文物来看,美索不达米亚艺术都惊人地在表现一个主题——政治权力,用视觉叙事的手段,去实现和巩固王权。这一篇就以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时期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及波斯的艺术品去解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苏美尔人大约从公元前4500年逐渐迁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原始社会进入由众多奴隶制小国组成的乌鲁克文化。人类最早的一个文明便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男性神祗陶土像,如下图:

这只长相清奇的蜥蜴,不,是男性雕像,表现当时社会已经进入男性家长制。要知道,此前的原始社会,无论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人像或神像都以女性为主,比如上一篇提过的《威伦多夫的维纳斯》。

对比两尊雕像,男性突出的是眼睛,代表智慧,女性突出的是丰乳肥臀,代表生育能力,说明这时的社会从关注生存本身转为如何争夺资源。
之后,苏美尔一度被阿卡德打败,再之后,苏美尔人的大邦乌尔再度统一苏美尔全境,使苏美尔文化发展达到高潮。1922年-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纳德.伍利(L.Woolley)在乌尔第一王朝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以16座国王和后妃的陵墓为主,它们都有巨大的拱顶墓室和侧室,及奢华的陪葬品,如镂空金杯、金盔、金银宝石镶嵌的牛头竖琴、带青金石手柄和金鞘的短剑、金琉璃头饰……各种宝石和珠贝镶嵌的金银首饰、用具和神像。其中,最著名也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作品就是《乌尔皇家旗》。

实际上它是一块四面梯形板,长约40厘米,高约18厘米,由木头制成,其屏板以青金石做底面,采用珠贝和红大理石等镶嵌成画面。用料之珍贵,制作之精良,绝对是国宝级的礼器。它展示了整个苏美尔民族的生活,一面描绘的是战争,另一面是生活,场面复杂、内容丰富,在小小的画面上总共展示了100多个人物和动物形象。它同时也展示了苏美尔人的旅行范围——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红色大理石来自印度,而所有的贝壳都来自波斯湾。只有把各种材料黏合在一起的沥青是本地出产,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今巨大财富的来源——石油。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件由好几样不同材质、且原产地相距甚远的材料组成的艺术品,之前介绍过的艺术品都是用单一材料制成,比如石头、木头、骨头、陶土,所有材料也是制作者随手可得的。
《乌尔皇家旗》战争这一面分三层:上层中央是乌尔王,在卫兵的簇拥下进行巡视。中间一层表现战争中的士兵,左边乌尔国士兵手持武器,身披战袍,军容整齐;中间士兵在奋勇杀敌;右边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下层表现了军队的出征和凯旋。

生活这面也分三层:上层表现国王与贵族、祭司举杯欢饮,右边还有乐师和歌手助兴;中下两层则表现臣民向国王和神庙进贡,有的背着粮食,有的牵着牛羊,长长的队伍显示出一派丰收的喜庆景象。

《乌尔皇家旗》展示的权力结构再明显不过了:农民艰辛劳作,献上自己的收获,而权贵陪着国王饮酒。为了突出国王的至高无上,艺术家把他的形象刻画得比别人都高大。乌尔皇家旗的两面,一面展示国王统治下的繁荣经济,另一面则展示国王用来保护这种繁荣的军队,极佳地体现了早期经济与军事之间的联系。
苏美尔文明之后,古巴比伦人在汉谟拉比的带领下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巴比伦城,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巴比伦城盛极一时、空前宏伟,可惜古巴比伦的遗迹无多留存,唯一非常珍贵的就是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伊朗古都苏撒发现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石碑上半段的浮雕上。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汉谟拉比恭敬地站立在他面前,沙马什正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利的权杖授予汉谟拉比,而汉谟拉比身披长袍,长袍垂悬的褶皱依体型而微显曲线,裸露的手臂显示出强健饱满的肌肉,以体现汉谟拉比的雄壮,尽管实际上汉谟拉比此时已至老年。
亚述帝国的兴起标志着米索不达米亚文明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亚述人崇尚武力,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还一度远征埃及,占领了首都底比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因此它的艺术是一种帝国艺术,目的是宣扬和维持亚述文明的至高地位,尤其是表现帝国的军事力量。这主要体现在规模空前宏大的皇宫建筑群上,大约由三十个庭院和二百个厅堂组成。在宫殿各个大门外都立着巨大的拉玛苏,它是长有翅膀的人首公牛雕塑,如下图:


拉玛苏头戴高耸的角状头饰,眼睛炯炯有神,胡须和羽毛纹样精细,腿部和躯干上的肌肉孔武有力。这些雕像高高地俯视着来朝者,亚述人也可能相信人兽混合的生物具有驱赶恶灵的力量,足以彰显国王令人畏惧的权威。
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拉玛苏时,我有个有趣的发现:

这是《萨尔贡二世城堡大门》底座上刻画的方格,就在拉玛苏肚子正对着的下方。猜测这是古亚述人玩儿的游戏,类似于五子棋棋盘?
亚述建筑的另一个特征是竖石板,它是安在矮墙边沿的石膏板,一是用于保护泥砖免于受潮或磨损,二是以浮雕来展示国王的力量。亚述浮雕最著名的片段就是国王猎狮图。

国王猎狮的浮雕场面宏伟且细节丰富,犹如电影全景般的生动画面:国王站在战车上射杀,卫士用长矛刺射,车驾前后左右都是被刺射而垂死挣扎的狮子,或倒或卧,占满了画面的大半篇幅。每一幅画面都刻工精细,丝丝入扣,比如一幅刻画受伤的雄狮,中箭,下肢瘫软,目眦欲裂、气息欲绝,却顽强地支撑着全身,尤其是雄狮张口极力喷出所有淤血的形象。

继亚述帝国之后兴起的新巴比伦王国,其艺术的最大成果就是重建巴比伦城。像所有人类古文明一样都拥有伟大的建筑,如同古埃及之金字塔,古中国之长城,它的地标建筑是巴别塔和空中花园。


无论是圣经故事、史料记载还是神话,自从古巴比伦被波斯人彻底摧毁后,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都成为传说。直到1899年,一批德国考古学家终于找到了失踪两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605年改建的巴比伦古城遗址。考古学家们如今仍在遗址上进行发掘,许多宫殿、神庙、街道和住房已经渐渐露出地面,并与历史学家、艺术家们一起复制古巴比伦的原貌。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伊什塔尔城门去一睹古代新巴比伦城的风貌,如下图:


由于缺少石料,巴比伦人用琉璃砖来建造了这座城门,并给砖面上釉,色彩绚丽明亮,如同上图中城门是华丽丽的青金蓝,门壁上遍布彩色的牛、龙等图案,满壁生辉,远观近睹都令人赞叹。
再之后,波斯帝国取代新巴比伦王国,大肆扩张领土,不仅征服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还向东占领中亚和印度北部,向西入侵欧洲,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波斯人的宗教信仰是善恶二元论,分别以阿乌拉马兹达神(代表光明)和阿瑞曼神(代表黑暗)为代表,祭拜仪式在露天的火祭坛上举行,所以波斯王国并不建造宗教建筑,而是建造宏大壮观的皇宫。
波斯帝国最雄伟的宫殿首推波斯波利斯王宫。由大流士一世始建于公元前518年,后来历任统治者都进行过扩建。宫殿建在一个高地上,呈网状布局,综合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材料和设计传统,传递出一种国际化的思想。

波斯帝国之后,美索不达米亚的进程比较复杂,曾一度成为希腊化时代的附属地,而后又建立了本地的安息帝国和萨珊王朝,又有一部分一直在古罗马的统治之下。美索不达米亚艺术既一脉相承又综合了希腊、罗马、中亚、印度的多元文化。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用绚烂的艺术记录了历史,像一部好莱坞史诗片,波澜壮阔。可是,一切又只不过是个人英雄主义式地歌颂王权。如果把目光放在这些艺术品中的群演上,农民、战囚、难民……浮雕上的人、建筑过程中的苦劳力,都是战争和强权的牺牲品。而这片土地上悲剧至今仍在上演。
大家好,我是罗二。美术展、博物馆……可以逛,可以品,可快,可慢,可欢喜、可无聊,全在个人兴趣。“大画西游”分享西方艺术史里的人和事,将画里画外的故事挑明了,把画看出趣味来。关注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