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让我写了这些文字……
白雪皑皑,红梅点点,一个是单纯的象征,一个是倔强而抗争的化身。那么白雪梅呢,她注定不是逆来顺受的。
因为太过相信别人,而把自己埋葬在了那座文盲如山的荒凉之地。雪梅抗争,可是最后换来的是一副冰冷的枷锁,它锁住了雪梅的自由。当逃离无法实现时,她毅然选择死亡,大概是老天怜悯吧。当她精神崩溃时,同样遭遇的春丽出现,一番劝说,让雪梅突然懂得了该如何面对。当她挥动剪刀剪去青丝,这或许代表的就是重生——伺机而逃。可是一次次的抗争,皆以希望落空而终。在逃跑过程中,又有太多冷漠的人——因为没有好处可得而拒载的司机,可恶嘴脸的村主任,……当然还有那个教书的黄德诚。一个雪梅自以为可以信赖的人,得到了雪梅后也一直在推脱。救,救可怜的雪梅,这个男人充其量也就是个骗子。尤其当我吃惊的是,当雪梅“出轨”(因为雪梅是被迫结婚,所以出轨二字不太恰当,就暂且这样),最后所谓解决的方案是刺裸裸的金钱交换。在金钱面前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的,可怜可悲呀!伪装换来的一次次时机让雪梅回家的路不再遥远,仿佛噩梦即将完结。
然而回家终归是漫漫长途,遥遥无期。还有影片当中雪梅寄出的一封封毫无回音的信件尤其让我不解,难道是因为没有邮票吗?可是当最后看到那个可恶人的身影时,我恍然大悟。可怜的雪梅呀,影片最终透过小孩子来揭示这个秘密,不仅仅是抨击大人的罪恶,或许还是为了表明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是充满同情与正义的。这正是这个孩子,雪梅才有了回家的希望。
愚昧无知的村民公然违警察,拐买妇女为妻还如此振振有辞,这说明他们的法律意识如此淡薄,几乎为零。“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是如此的应景。
影片最终的结局,春丽和雪梅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是委屈求全,自认天命;而另一个则是反抗到底,挑战命运。在我看来,太多被拐的妇女最后因为孩子而认命,这一举动恰恰正中买主下怀——女性一旦有了孩子就自然而然会安分,其实这会助长歪风。(当然春丽为孩子牺牲也是伟大的,但对于她的做法,我无法苟同)最后的镜头,是雪梅回望。她回过头看到的是自己的心酸过去?抑或是对无知人们的憎恶?再者是对孩子的牵挂?……那复杂的眼神中包含了怎样的深意呢?
影片的色调:几乎全是灰色调,让人觉得十分压抑,恰当地渲染了气氛。
音乐:陕北民调简朴(虽然我不是很懂,但觉得很苍凉)符合故事情节(突然让我想到了,末代皇帝中的中国传统乐器配乐,让人觉得压抑,我个人觉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何才能减少悲剧呢: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那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3.普法,知法才能更好守法
4.加大法律制裁(记得自己曾经给一篇推论文送评论是:拐卖妇女儿童,应该考虑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