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小说》中的女子爱情-----以《霍小玉传》为
2015级汉语言文学1班 石建敏 222015308011199 《唐人小说》中的女子爱情 ------以《霍小玉传》为例 (读《唐人小说》有感) 喜欢《唐人小说》是在上古代文学课讲到《西厢记》时说到《莺莺传》,两部小说的结局完全不一样,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被抛弃。这吸引我去看《唐人小说》。《唐人小说》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丰满而具有生活气息。作者笔下的这些女性有鲜明的个性,作者对人物有着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男女主人公相爱的情节曲折离奇,一波三折。男女主人公或有悲情的结局,或是美满幸福的结尾。大多的男女主人公相遇都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浪漫情调,但都是一种格式:男才女貌的互补搭配,一见钟情式的相遇。才子佳人的题材很容易让人想到结局,但读这本书却有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里面有大胆追求自己的婚姻爱情去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也有斗争不过封建专制统治制度被残害的。如霍小玉是深受封建婚姻制度残害的女性,而李娃则靠自己的智慧赢得了爱情婚姻自主。她们都是大胆追求并忠实自己爱情的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姻自主思想的萌芽。 《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是个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的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而文中的男主人公在样貌并不怎么出众,在去见霍小玉的前一天晚上他“浣衣沐浴,修饰容仪”,换来的是霍小玉“见面不如闻名。才子岂无貌?”但是却有“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的佳句家喻户晓。所以李生说:“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可见女子的外貌之重要,貌美则配才子。两人相见的对话中可看出二人情愫滋生,以致当晚霍小玉便自荐枕席,对李生投怀送抱。这种在今人看来很轻贱的行为却是当时女性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解放,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表现。但当时社会普遍的心理是:崇尚士族高门。下层知识分子以高攀豪门为荣,婚嫁讲求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才是一个女子光采的婚姻。霍小玉出生娼妓之身,与李生有着不可跨越的阶级差距,霍小玉自知以色侍人终不得长久,便使生写下誓约。千古女子大都信于此,其实所谓誓约不过一时荷尔蒙泛滥之作而已。二人确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日子,但也好景不长。科举考试是当时文人出路的重要途径,李生也免不了为了前程而与美人分离。霍小玉深知其走后的场景怎样,但迫于无奈还是得割舍,说出:“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选高门,以结秦晋...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看到这里,霍小玉形象愈加生动,让人心疼却又有种大气在里面,爱李生却不占有他,都在为李生考虑,这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一种爱情自由,尊重彼此的洒然态度,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超脱的爱情观。李生虽也被打动,但也只是当时此景罢了。待他离去后也摆脱不了来自封建婚姻的束缚和对名欲的追求。霍小玉苦心等待郎君归来,等来的是背叛与欺骗。在她猛然觉醒的时候她愤然抗诉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霍小玉由一个温软的小女子变成一个敢于质问敢于控诉敢于憎恨的女子。李生的结局果如霍小玉所诅咒的一般,这带上一种神秘而诡谲的色彩。看到这里读者心理也觉得快意凛然。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他们都是深受封建婚姻制度迫害的人,正是这样才会存在卑劣的负心汉和可怜悲楚的弱女子。这也是女性地位低下的男权社会的悲哀。就像《柳氏传》里韩翊:“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条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答之曰:“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男子问的是青春还在否,问的是名节还保否。女子则担心的是再见的男子是否还爱着自己。这篇文章是歌颂女子对爱情的贞洁和忠贞。霍小玉同样是对爱情忠贞,只不过换来的是绝情诀别,自己也命落黄泉。足见对女子的束缚之深刻,女子对于爱情和名节必须至死不渝! 唐人小说里的女性有充满狭义精神的红拂,也有机智赢得爱情的李娃,还有死后也受夫权制约的冯媪。我最喜欢的还是霍小玉哀婉的小女子情怀和爱憎分明的烈性(文中的霍小玉死前可能表现的是对自己爱情的失望和对李生的痛恨,但最终体现的是逃不过制度的压迫,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和悲愤。但是她至少在生命最后一刻敢于表现,敢于说话,这就是她作为烈女子的一面)。这都体现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的深刻性和婚姻制度的顽强性,但也体现出女性作为被压迫一方的反抗意识在加强。封建制度下女子的爱情多不得顺畅和美满,对女子加上的忠贞标签注定她们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