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间谍貂蝉和她的悲惨人生
李贺写过一篇《吕将军歌》写道:“吕将军,骑赤兔。……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许多人都以为这写的就是吕布,吕布骑着白马,旁边火红的旗帜之下一个擦粉女郎,这显然是貂蝉了啊。却不去想为什么前面写的是赤兔,到后面就成了摇白马——难道不应该叫白兔马?实际上李贺这首诗是替一个姓吕的将军鸣不平,第一句骑赤兔,不过是对他的一个奉承,将他比作本家的吕布,而傅粉女郎实际上指的是掌权不敢出战的太监,用来衬托吕将军的威武。这里面没有貂蝉什么事。

但是这位将军绝对认识貂蝉,他虽然是兜鍪将士,如果给他说赐你貂蝉,他高兴得会蹦起来。
这可不是我瞎说,唐朝的确有貂蝉,不光唐朝有,往前推,隋朝也有,南北朝也有,南朝的齐武帝曾经问他手下的大将周盘龙:“貂蝉跟兜鍪比怎样?”周说:“我这貂蝉是兜鍪所换啊。”往后推,宋朝也有,宋朝的庞籍说“兜鍪却自貂蝉出,敢用前言戏武夫!”
他们这貂蝉跟三国时的貂蝉还真的就是一回事。
如果穿越回到三国时代,你给他们说是貂蝉诛杀董卓,他们也会认同。但是你给他们说貂蝉长得有多漂亮呢?让我见见吧,他们肯定会一脸茫然,指着一群刚下朝的官员说:“他们都是貂蝉啊”。
你说的是一个美女,他说的可能是一群老爷们。
因为貂蝉自古就是一种帽子,因为有蝉纹和貂尾做装饰,所以叫貂蝉冠。
据说这种帽子最早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候跟胡人学的,后来赵惠文王特别喜欢戴这种帽子,还加了一些改进,秦始皇灭赵国的时候,就吸收了这项文化,并进行了改制,作为近臣戴着的一种帽子。西汉和东汉因袭这种服制,戴这种帽子的都是皇帝的近臣,非宠即贵,所以当时的读书人估计都梦想戴上貂蝉冠。
后来西晋的时候,因为赏赐泛滥,导致帽子后面的貂尾不够用,就用狗尾来顶替,因此发明了一个成语叫狗尾续貂。

诛杀董卓的王允官居司徒,自然也属于头戴貂蝉之辈,宋朝有个诗人说“力斩乱臣凭吕布,舌诛逆贼是貂蝉”,我们看多了《三国演义》的人,看到这两句诗肯定第一反应是:哇!原来真的有貂蝉。而这个貂蝉指的就是头戴貂蝉冠的王允们,跟四大美女不沾边。
那貂蝉跑哪儿去了?实际上汉朝并没有貂蝉,只有貂蝉冠,美女貂蝉是创作者们脑洞里开发出来的美女。
这个脑洞最初的动力,可能来自《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面的一个小事,吕布与董卓的一个婢女私通,而董卓是个小心眼,曾经因为一件小事就拔戟扔吕布,如果私通这个事被发觉了,估计会掉脑袋,吕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和王允联手,干掉了董卓。
清朝的梁章钜在《浪迹丛谈》说《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曾经给董卓送过一个叫刁蝉的美女,企图迷惑董卓。
《汉书通志》已经不可见,是不是记载了这么一个事不得而知(鲁迅先生还进行过查证,也没发现),如果真有,美人计、刁蝉、私通领导的婢女、掷戟、刺杀董卓……《三国演义》连环计的因素已经具备了,只要重新加以组合就可以了。只不过,在组合的过程中,貂蝉取代了刁蝉,让人们忘记了帽子,只记住了这个美女。金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貂蝉为主角的《貂蝉妇女》、《刺董卓》等故事。

毛宗岗读《三国演义》对貂蝉尤为喜欢,他说:“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冑,以盻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女将军真可畏哉!”
将貂蝉的功劳放在十八路诸侯和刘关张之上。他还将貂蝉和西施进行比较,因为这俩人的作用都相当于间谍,毛宗岗认为:“为西施易,为貂蝉难。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妆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则汉室自此复安;而貂蝉一女子,岂不与麟阁、云台并垂不朽哉?”
毛宗岗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王允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汉室复兴,貂蝉应该图画麟阁,名登云台,跻身功臣行列。
后来吕布在濮阳出城作战,回头来,却见守城人已经投降,逃命而去,陈宫保着他的家小跟随,毛宗岗还关心的问了一句“不知貂蝉可在其中。”
后来在下邳吕布被曹操所围,陈宫劝吕布去截曹操粮草,吕布老婆严氏反对,理由是太危险,咱俩老是分离,你这一出又在乱军中分开,我万一再落入他人之手怎么办?吕布一听有道理,不去了,进屋又和貂蝉商量。毛宗岗看见这个名字,高兴的在下面批了一笔"貂蝉别来无恙?",仿佛貂蝉是他的老朋友了。

只不过这里的貂蝉已经完全没有连环计时的智商,他不劝吕布听陈宫的计谋,反倒说了一句:“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和吕布大老婆说的话如出一辙,仿佛真的如贾宝玉所说,嫁了人的美女,好好的一颗宝珠成了死鱼眼。
有人就指责罗贯中写得前后不一,实际上罗贯中在这一段已经对貂蝉进行最大程度的美化,在最早《三国志平话》,直接劝吕布不要听陈宫话的不是严氏,就是貂蝉,貂蝉说“奉先不记丁建阳临洮造反,马腾军来,咱家两口儿失散,前后三年不能相见。 为杀了董卓,无所可归。走于关东,徐州失离。曹操兵困下邳,倘分军两路,兵力来续,若又失散,何日再睹其面?”貂蝉又言:“生 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离。”
这番话说得这二人简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这本书里,貂蝉就是吕布经历坎坷的正妻,貂蝉还有姓氏,姓任,(《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里还给她取了个名字,叫任红昌,之所以叫貂蝉是因为在汉灵帝的皇宫里掌管貂蝉冠,所以就被称为貂蝉,后来灵帝将她赐给丁建阳,丁建阳将她送给自己的养子吕布,就这样二人走到了一起——这算是前传了),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奈何遭逢战乱,夫妻分离,貂蝉到了王允府上当了侍女,当王允正为杀董卓闹心的时候,得知了貂蝉这一层关系,毅然将她送给董卓,让董卓无意之中给吕布戴上一顶绿帽子,吕布一怒杀了董卓。

这么说来,貂蝉劝吕布不要出战,吕布作为一个暖男听媳妇的话,也就合情合理了。倒是罗贯中剥夺了人家正妻的名分,虽然连环计写得好看,在下邳这番话就让人物有点前后不一了。
《三国志平话》里,貂蝉既然说了“生则同居,死则同穴”想必吕布死后,貂蝉殉情了。
但是在《三国演义》貂蝉没说这个话,所以他也没必要死,吕布遭白门楼之厄,曹操将吕布家小送到许都,毛宗岗又批了一句”未识貂蝉亦在其中否?”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貂蝉的戏份在《三国演义》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文人们的好奇心却没有结束,在各种戏曲故事里有许多脑补的结局。特别是关二爷曾经身在曹营,曹操对他各种糖衣炮弹拉拢,《三国演义》里就说还送了美女十几个,貂蝉自然也有可能成为其中之一。
特别是《华阳国志》里面提到关二爷跟着曹操围攻下邳的时候,屡次向曹操请示说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妻子长得特漂亮,希望灭了吕布赐给我。一开始曹操答应了,但后来曹操自己先过了一下目,果然漂亮,于是就近水楼台当仁不让了。
这就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了,关二爷原来也好这一口,如果将貂蝉送到他面前,他会怎样呢?
其实也不能怎样,从元到明、清就流传许多这样的戏,例如《关公月下斩貂蝉》、《关羽斩貂蝉》《桃园记·关斩貂蝉》,从题目看就简单明了,关二爷杀了貂蝉。

这时候关二爷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神,一切都要为他伟光正的形象让位,面对美女,不杀不足以彰显其武圣人的威风,不杀不足以粉饰《华阳国志》那点丑闻。
总结各种故事,情节大同小异,都是曹操将貂蝉送给关二爷(也有的是说关二爷直接抓住了她),想要麻痹关二爷的英雄志,关二爷在一个月圆之夜将貂蝉叫过来(你就不能白天谈吗?),关二爷大义凛然问她你说天下谁是英雄啊?貂蝉就夸奖他们刘关张,关二爷就生气了,骂她水性杨花,明明吕布是英雄你不夸他,却来奉承我(这不抬杠吗,你是人人敬仰的大神,不夸你夸谁呢),不守妇道,貂蝉哀求,关二爷才不管呢,举刀杀了她。
《三国志玉玺传》还有一段关二爷的心理描写:“眼前貂蝉心不平,容颜貌美心灵慧,忘义无情非好人。相迷董卓恩辜负,贪恋温侯误事因。不记丈夫当世杰。又来奉承吾三人。留之我入迷魂阵,日后终须遗臭名。不如及早叫她死,免得他年作祸根。”唱得很明白,关二爷真正的原因是怕自己把持不住,重蹈吕布的覆辙。这也就算了,就在这个故事里,貂蝉苦苦哀求让自己去出家修行,关二爷竟然用了一计,说我要看书,你把灯剔亮点,可怜的貂蝉以为关二爷要红袖添香夜读书,结果她转身之际,关二爷背后一刀——“眼中珠泪犹含滴,粉面油头已落尘。”

故事里说当时三军将士听了这事,无不“欣羡关公多美德,绝色佳人不动心。”竟然都为关羽拍手叫好,没一个替貂蝉叫屈(其实这些都是猥琐文人的意淫,自己一辈子穷酸,见不得美女,就恨不得有人出来杀光所有美女)。这事还被作为关二爷的一个英雄事迹在别的戏里也传唱,例如《古城记》上就有唱道“俺弟兄方上虎牢关才把英显,擒了吕布、斩了貂蝉,直杀得众将销魂、诸军丧魄,一个个胆寒心战颤。”合着杀了貂蝉跟擒了吕布一样都是值得吹嘘的事。
想想关二爷的武器叫青龙偃月刀,明月之下,青龙偃月一举,寒光闪处,美人头滚落,这也难怪青龙偃月刀叫冷艳锯,的确够冷血,也的确是断艳之锯。鲁迅说中国的古代的军人们从不缺乏屠戮妇婴的伟绩,关二爷这一刀可真是一笔最好的注脚。
后来的人们也发现这样写不但彰显自己的猥琐,还显得关二爷特别不堪,他们设法将关二爷杀貂蝉的故事合理化。
我小时候在一本《山西民间文学》上看过一个故事,说关二爷得了貂蝉,在明月之下越看越觉得美丽,怎么办呢?就闭上了眼睛,结果手中青龙偃月刀没拿稳,掉在地上,落在貂蝉的影子上,关二爷这刀有斩影断首的本领,于是貂蝉人头落地。(后来我还将这个斩影断首的本领写到一个小说里)
虽然关二爷看美女提溜着一把刀有点不合理,但好在故事里关二爷对美还有反应,杀人属于误杀,读来还有一点人情味。

明朝有出杂剧叫《关公与貂蝉》直接让貂蝉自杀,说貂蝉和关羽讲述当年连环计诛杀董卓之事,然后自杀明志,表明自己的贞洁,这出戏里关二爷成了一个听众,这样一来,英雄没了心理负担,美女也得以全名,似乎两全其美。但为什么一个女英雄就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川剧《貂蝉之死》给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答案,说关二爷和貂蝉产生了爱情,两人新婚之夜,刘备对关羽产生了怀疑,认为他被曹操收买了,桃园结义产生了裂痕,为了保全他们兄弟的大业,貂蝉慨然赴死。
还真是佩服作者的脑洞,看得我都想再设计一个故事了,话说关二爷身在曹营之际,曹操使出美人计,要貂蝉勾引关羽在汉之心,结果两人擦出爱情的火化,这时候恰好传来刘备的消息,关二爷有心投奔大哥,奈何曹操看管太严,没有机会离去。于是心生一计,假意和貂蝉缠绵,似乎忘却了桃园结义,曹操放心,关二爷乘机逃跑。貂蝉明知关二爷在利用自己,但被关二爷的远大理想所感动,设法帮他,上演一出出盗令箭那样的故事,临别之际关二爷在马上对貂蝉说:“七尺之躯,已许我大哥,再难许卿。”——若不是这个故事听起来跟蔡锷、小凤仙的故事有点重合,我就写出来了。

其实有些有见识的文人就很不忿这样貂蝉必死的情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不采录这个故事,显然也是不相信,毛宗岗在他批注的《三国演义》就说,“最恨今人讹传关公斩貂蝉之事 。 夫貂蝉无可斩之罪 、 而有可嘉之绩。 ”
明朝有个叫诸葛君的,太反感这样污蔑貂蝉的戏了,就专门为貂蝉做了一部戏叫《女豪杰》,把貂蝉的故事进行专门肯定,想必写得荡气回肠,可惜这个故事没有流传下来。清朝倒是有个说唱的本子《十问十答》,将得是貂蝉和关羽的一番问答,这故事里貂蝉先是按照曹操要求勾引关二爷,关二爷要杀她,貂蝉就说出实情,她在曹操身边就想借机刺杀他。关二爷说你讲出来就泄露了,不能回去了(你要不杀人家,人家能说出来吗?),貂蝉就要出家,正在这个时候,西王母降临,说貂蝉原本是她的侍女,现在该回去了——这大概是貂蝉最好的结局了。
当然也有更好的选择,据说十年浩劫时期有人曾于成都北郊拾得一块古碑。上面写着: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这里的炎帝显然是关帝所误,按这么说,貂蝉是作为关二爷的家眷送到成都的,但是,关二爷在当时也就是个侯爵,怎么敢称关帝?他大哥昭烈帝怎么能饶得了他?关二爷称帝是在清朝的事了,这墓碑定然是好事之徒伪造的。
也有人抬杠说,你怎么知道这里的炎帝是关帝所误,万一是先帝所误,这里指的是刘备呢……这么说来,这里面的事太多了,原来是大哥掠人之美,这里面信息量太大,我一时接受不了……
下面再发一个无耻的广告。
我的书《纸上寻仙记》欢迎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