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象菩提·菩提行 | 寻迹隐士之境:终南山上有什么?(净业寺上篇)
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什么样的地方,能催生如此美妙的诗句?
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做终南山。
传说,这是日月的栖息之处,隐藏着真正的仙人。

提到这里,往往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两个字,隐士。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极为独特的存在。遗世而独立,孤傲而卓绝——这个文化符号,往往代表着一群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陶渊明,又如王维。
即使是到了是现代社会,终南山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隐士,在这里过着独居茅蓬的生活。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山川能够代表中国的隐逸文化?
古往今来的隐士们,真实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想问道访圣?先爬山再说
想要进入终南山,开车是不可能开车的。
呼呼的车子开进去,谁还能隐居得了?
所以毫不意外的,历经了曲折的上山公路,我们把车子停在山腰,开始了通往终南山中古刹、律宗祖庭净业寺的攀登。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律宗祖庭”的石碑,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亲笔题写。

茂密的竹林遮住了后方山路,不知道攀登多远。

登上石台,首先见到的是净业寺的外山门。

奇怪的是,这里明明距离马路并不多远,却仿佛已然进入幽谧古境,佛香袅袅,有清越的鸟鸣忽远忽近。

穿过山门,转向尽头隐没在山林中的绵延石阶,仿佛走着走着,就能走入哪位神仙建筑在云端的亭台楼阁。

见到祖师泉时,天上突然飘起了雨。
自菩提行以来,每一次进山访圣,都会下雨。
师父说,这是好事,天降甘霖。

雨水透过枝桠,滴落在清澈的泉湾中,大大小小的涟漪彼此触碰着,将倒影圈圈漾开,揉碎了一潭时空。

这里的祖师,指的是唐代高僧道宣律师,开创中国南山律宗,被后世称为“南山律师”、“南山律祖”,他亲手建立了律宗祖庭净业寺。
其思想德行,正如此处甘泉,流芳千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后世。

路旁的巨石上,不乏摩崖石刻。
于是攀山之刻,行走之时,佛法道理,自在其中。

此外,在许多阶梯的转角处,我们能够看到有僧侣、文士手绘书写的漫画,字画虽简单,却句句有深意,十分有趣。


走在路上,能够看到许多巨岩下面,都支撑着密密麻麻的小树枝。
同行的伙伴说,这叫“支山腰”,传说腰疼的人在这里支起小树枝之后,腰就会变好。
后来,就日益演化为人们向大山祈福的一种习俗。
每一根小树枝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愿,这块石头承载着多大的心灵力量呢?
我们也停下脚步,捡了一颗小树枝,支撑在岩石下面。

正在支山腰时,忽然听到前面的伙伴的惊呼:
“滑梯!”
滑梯?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莫非这终南山上下山,居然有滑梯能坐?
连忙凑过去看,原来是一条运货物的滑道。

钢铁架起来的滑道,从山上一直通往山地。却不知这滑道是用来运送什么的呢?
“不管是运送什么,反正我是想坐在小推车上,把我给运上去得了。”一位爬累了的小伙伴感叹道。

话是这么说,但大家都已明白,在这里无论你是什么人、何等地位,要想拜寺访圣,必要虔心,没有任何代步工具,只能先爬上这万千石阶再说。
庭院幽秘,青灯古佛
大约爬了四十分钟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净业寺门前。

这座寺院,古老,清净。
我们想象中,一宗“祖庭”应是非常宏伟壮观的。
而净业寺的建筑却并不宏大,但行走其间,带给人的是一种别样的厚重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微雨之中,生着青草的灰瓦,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于竹林下矗立,棕红色的漆柱斑驳着几十春秋,透过轩窗,便是满目青翠。

庭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屋檐与花木石阶相互掩映,古径曲折婉转,正应了中国园林中曲径通幽的“藏”味——

庭院深深深几许?
若是院落一眼看尽,便会乏味;
然而这里,确是真的移步换景,无论是优美、是沧桑、是古旧,还是璀璨,皆蕴其间,可谓象外有象,味外有味。

行走在院中,雨渐渐变大,天色暗淡,寺里各殿都燃起了灯。

球状灯盏,从轩窗中透出暖黄色的光芒。
四下幽寂,草木苍翠,映衬这屋内光暖,恰好能够给人带来几分安静中的温暖慰藉,让整座古刹更有人情味。

净业寺的大雄宝殿,亦不是高大宏阔的风格,但却静谧、典雅。

殿内光线幽暗,佛龛中的灯光犹如佛像自身所发,更显庄严神圣。

这里,是弘一法师一生所念的地方
在师父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净业寺的文物室。

此间匾额题有“作狮子吼”,骨力遒劲。

来到这里,就不难发觉,为什么这座寺院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感。
净业寺,净业寺建于隋朝,唐初为律宗祖师道宣律师的弘法道场。这座位于南山宗北麓的寺院,历史上高僧辈出。

师父告诉我们,六次东渡日本传经的鉴真大师,就是道宣律师的徒孙。而他带到日本去的,正是南山律。

因此,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参拜净业寺。
透过橱窗,我们看到了李连杰参拜寺院主持本如大和尚的留影。

然而,净业寺“最遗憾的仰慕者”,当属弘一法师了。
弘一法师出家后修习的正是律宗。他的一生所念,是能够来到律宗祖庭终南山朝圣,却终因遇上兵乱,未能到达这里,成为法师心中的遗憾。
在文物室内,还有着几方布置十分古雅的茶席,我们猜测这里应该是兼具会客功能的。

榻榻米,矮木桌,窗内一盆香兰,一柜经书;窗外树影婆娑,远山如黛,能在这里喝茶,如何不惬意呢?

终南山上,现在还有师父在茅蓬中修行
再往上面,就是“游客止步”的区域了,也就是僧人师父们日常修行、生活的地方。

师父撑着一把橙色的“净业寺专属雨伞”,引我们走上石阶。
这里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布萨堂。堂内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清雅的实木桌椅。
传说这座禅堂坐落的位置,就是唐代的“皇家译经场”的所在之处——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都曾在这主持过译经。

布萨是佛门僧侣们共同诵经、忏悔的仪式,每半月举行一次。
师父说,每逢布萨之日,净业寺的三十多位僧人都会汇聚于此,除了居住在这里的僧人,还有居住茅蓬的九位师父。

“现在还有师父住在茅蓬吗?”我们惊叹道。终南山茅蓬,于我们而言,常常是对古代隐士居所的想象。
“有的”,师父说,“对于住茅蓬的人,我们对于他们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修行状态都要进行一个考量,不然处于茅蓬这样的环境里面,很有可能走火入魔。”
看来,真正隐居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每日坐看云起云浮的悠然,还要面对孤独、生存等一系列问题。想成为一名山中的隐者,并且能够坚持修行,绝非易事。

庭前遥望万重山,不知有多少隐者星罗其间?
如寺如山,“低调奢华有内涵”
走过的每座寺院都栖息着各种小生灵,净业寺也不例外。

从屋里出来时,看到雨廊下的石头栏杆里,有喵星人在躲雨。

惬意的小猫,充满灵性。
一向觉得,一座寺院里若是从僧人、信众,到小动物们,都对这里心怀爱戴,那才是真正的福善之地。

檐下观雨,也观往来的人们,觉得净业寺真的是一座“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寺院。

这里没有宏伟壮观的建筑,却在石材与木材的结合中、园林的设计细节中,尽显古朴和典雅;

匾额题凑、书籍藏经无不透出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或许,这座寺院,一如它所处的终南山:
住持本如大和尚同我们讲,终南山脉起昆仑,是华夏福地。周秦汉唐灿烂的帝国都曾在这里建筑,众多高僧大德都在这里修行,文化底蕴很丰富:
“这座山没有青城山的幽,没有峨眉山的秀, 没有华山的险,没有泰山的雄,但挡不住王者之气。”
——这也正是我们一路走来,对于终南山的真实感受。

那么,这样一座山,这样一座古刹之中,会蕴含着什么样的独特智慧呢?
下一期,我们带大家走近净业寺师父们的日常,从他们的开示中,再度体悟终南。
更多古刹趣闻,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jiangxiangputi,
新浪微博@静象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