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 三桓(十二)
公子友终于回到鲁国。
眼下,他是鲁国唯一的希望,朝臣们希冀于他的威望,期盼他可以彻底结束两年来的内乱,成为鲁国的明君。然而,公子友拒绝继位,他要拥立公子申。
大臣们面面相觑,未知他此意是真是假,一时间都不敢说话。公子友明白众人已被两年来的诸多政变所惊扰,并不信任他,或许暗中怀疑他是否要做第二个庆父。因道:“先君在时,我允诺拥立公子般。惜庆父发难,使鲁国陷于危局。父死子继乃先君遗愿,公子般死,子开又死,论理当立公子申。若执意立我,我当去鲁。”
众人见他神情肃穆,思及他立子般而救申,想他此话当不假,便不再争执,共同立公子申为国君。因鲁侯申尚年幼,拜公子友为相,处理国政。
接下来便有两个人须立即处理,一是庆父,二是简简。
按理,已出逃在外的公子不予追究。但公子友对庆父不能放心。莒国虽小,庆父心不死,鲁国一日不宁。当年为了公子般,他亲自授意杀了叔牙,如今为了亲手扶立的新君,他必须除掉庆父。但莒国定不肯交出庆父,办法只有两个,要么讨伐要么贿赂。以鲁国现今的情况来看,内乱日久,国力损耗太多,讨伐不可取。而莒国属蛮夷之国,少见华夏瑰宝,随意赏它几件便是国之重器。公子友决定采取贿赂的办法,用财物将庆父换回鲁国。
不出其所料,莒国原本收留庆父并非情愿,如今齐国拥护公子友与鲁侯申,庆父无再起之机,留在莒国不但没有可利用的价值,更是一种消耗。于是痛快收下鲁国财物,将庆父押上车马,交给鲁国来使。
奉命来接庆父的是鲁国大夫奚斯。庆父一见奚斯,心里忽然又有了希望。自知此番归国必是一死,然奚斯是贤臣,以忠信闻名,曾深得庄公信任,在朝中说话有分量。公族内自相残杀他定会不忍,如果可以请他代为求情,季友想来不会不给他面子,说不定可以免去一死。心中打定主意,一路上装出可怜的模样,不停地说着悔过之言。奚斯果然被他的话所打动,庆父见机哭道:“庆父不才,过错无补,然身为先君庶弟,心系鲁国,愿为鲁国效微薄之力。只恐季友不肯谅我。”
奚斯亦眼角泛泪,道:“公子为鲁国征战,有惠于鲁,老臣都记得。”
“我知季友忠义,然其行事果决狠辣,此番归去恐不能活。”庆父哭得更悲。
“公子节哀。回到国都,臣为公子请命。”
庆父听了心中大喜,立即要拜倒,奚斯慌忙拦住他,道:“臣受之有愧!”
奚斯给出了承诺,庆父仿佛吃了定心丸,料想这条命终可以保住了。众人行至密地,忽然来了一队人马,为首正是鍼季。奚斯不解,明明自己奉命接庆父归鲁,为何又来了鍼季?因问:“鍼大夫何事至此?”
“我奉国君之命,来接公子庆父。”
“我已奉命将公子庆父接回,不日将到国都,为何鍼大夫又奉命?”
鍼季笑了,道:“公子庆父不必回国都了。”
“那要去何处?”
“就地斩处。”
奚斯大惊,道:“何人之意?”
“我奉国君之命而来。”
“国君?”奚斯冷笑一声。“恐怕没这么简单吧!”
“既然奚斯大夫明白,又何必多问。鲁国内乱皆因庆父而起,论理当除。国君贿莒国而换庆父,原本就是此意。奚斯大夫有何异议?”
“公子庆父早年亦于鲁国有惠。且其为先君之弟,我鲁国守天子礼法,岂能手足相残不断?如此屠戮,何日是终了?”
“庆父死,便是终了。”鍼季声音干脆。“国君料定奚斯大夫忠厚,必为庆父求情,特派我来替奚斯大夫送庆父最后一程。奚斯大夫的话就不必说给国君听了。国君都已知晓。”
奚斯又气又哀,一时悲愤难平,哭道:“手足相残!手足相残!鲁不昌矣!”
鍼季却不想再与他纠缠,行礼后径自去见庆父。奚斯的哭声一路跟在他身后,飘至庆父面前。原本升起的希望瞬间破灭。庆父还记得叔牙的死,如今鍼季又出现了,他明白,这一次轮到了自己。季友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对抗他的人。
见鍼季来到面前,庆父苦笑一声,问:“鍼大夫可有毒酒赐我?”
“国君仁爱,不忍弑长辈。请公子自裁吧!”
庆父五内如焚,想季友如此狠辣,当年他逃去陈国,自己并未追究,放他一条生路。如今他反要自己的性命,且用这虚情假意来羞辱他。冷笑道:“果然高明!我们都敌不过他!”
鍼季明白他的意思,也不多话,道:“公子可安心上路。公子后人一如公子牙之后,继承公子禄位,可保不绝于鲁。”
“季友果然是季友!如此狡诈,国君之势危矣!”
“公子如此替国君操心,先君子般、子开当一哭!请公子与先君一同吧!”
庆父闻言羞愤难当,眼泪落下。奚斯的哭声又断断续续随风而来,仿佛在为他唱送别的哀歌。鍼季不再多言,行礼道:“请公子上路。”说罢转身离去,行不多时,听见身后庆父的哭声:“奚斯之声也!”鍼季稍作停留,终没有回头,继续向前去了。
奚斯的哭声仍在回荡,愈飘愈远。
“手足相残!手足相残!鲁不昌矣!”
敬请关注下篇 (十三)
点击追述上篇(十一)
~~~~~~~~~~~~~~~~~~~~~~~~~~
历史小贴士
《春秋左氏传·闵公二年》:
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闱。成季以僖公适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赂求共仲于莒,莒人归之。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哭而往,共仲曰:「奚斯之声也。」乃缢。
※关于庆父为鲁国征战:
鲁庄公二年,《春秋经》载“ 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余丘 ”,如果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那么当时也不过十三四岁(所以我怀疑有可能是哥哥,仲是按照庶出的身份来排的),鲁庄公八年也有他请求与齐国作战的记载,可见庆父在鲁庄公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武将。庆父死后,他的后人仍旧留在鲁国,“ 庆父后为孟氏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成为鲁国庞大的家族,与叔牙的后人叔孙氏、季友的后人季氏共同控制鲁国,三大家族也称三桓。思想家孟子是庆父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