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报告 ——残梦未醒
轻轻地,我来到了青埂峰下;慢慢地,拭去覆在顽石上的尘埃;细细地,透过镌刻在上面的文字来品味红尘。这些文字,耗费曹公十年心血,但若他知道,红楼一梦,竟成残本,他不知该当做何感想?如他看到竟有人佛头著粪不知他那把辛酸泪是否深觉流的不够?多想知道他最后给这些园中儿女,给这座大观园所设定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会怎样写就。宝玉会以怎样的心情泪别他自小放在心尖的潇湘妃子而娶了蘅芜君?他多次提及的甄宝玉又会是怎样的命途?黛玉"焚稿断痴情"当真是她的最终结局吗?又或是"冷月葬花魂",还是别的什么?探春呢,远嫁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她会在另一番天地有所作为吗?那痴憨的湘云会因麒麟而与她的"爱哥哥"另有一番姻缘吗?袭人、鸳鸯、平儿、香菱、红玉……这一个个钟灵毓秀的女子,这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我都想知道曹公会以怎样的笔触,赋予他们怎样的结局。叹,红楼未完。 《红楼梦》叙述了贾府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而衰败至极的故事。以“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比法写就,结合其自身经历,具有自传的性质。其间既有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世间儿女的哀情乐事的描写,又有对人情冷暖的细致描摹。透过此书,可知尘寰种种,可悟人世百态。有的人在书中读出政治,读出官场;有的人追本溯源到了极致,查找各种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对照。也许他们不一定都是对的,但他们值得尊敬,敬他们求学问知至厮,敬他们将红楼中每个人,每个场景,每句诗,都作了细致认真的分析。另有一些人,也许看的并不那么高深,仅仅看到了大观园中的妙龄儿女们吃酒行令、作诗品茗。但其实,看到什么都好,各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红楼。莫说我们这等"世间扰扰之人",就连那"槛内人"妙玉亦有自己的惆怅。 幼时初读,不喜宝钗,唯爱黛玉。爱颦儿那诗情才性,爱她风流婉转之姿,爱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惊叹于究竟何等的心肠才能写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等句子。玲珑心思,却只可惜身体孱弱,福薄命浅。怜她百般愁肠,千般苦楚。也为她与宝玉之间种种缱绻柔情而神往却又遗憾。不喜宝钗,觉得她过于圆滑,为人处事,还是"有个性"的好。现在却渐渐明白,当时的自己太过幼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对人温厚大方,这难道不是极好的性子吗?无她,湘云无可排解家事的苦闷劳累;无她,探春理家再精明能干恐也会落下个"过于严苛"的名声;无她,在这大观园内,黛玉亦少了个知心的人。王熙凤说她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话对,却也不对。她不愿过多干涉贾府的事,毕竟她始终是客。但若真需要她帮忙的,却也是义不容辞,协助探春就是最好的例证。她事事谨慎却又宽厚待人,连赵姨娘那个"倒三不着四"的人都夸赞她对她这种"没时运的"的都未有相薄,大方会做人。如此女子,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 "纵是无情也动人。"其情虽不外显,但也绝非无情之人,恰如"杨妃扑蝶"。连黛玉那样爱挑人错的人都与她诚心相交,可见一斑。所训诫黛玉的话字字诚恳,难怪颦儿也被感动。甚至后来竟都叫了薛姨妈作"妈"。似乎看见了黛玉含着眼泪,声音不像以前那样清高孤傲、尖酸刻薄,而是带着几丝颤抖,几分忐忑。想为颦儿一哭。紫娟说她无父母可靠,无兄弟依傍。这宝钗,带给她的岂不就是家人的温暖,母亲的关怀吗?愈怜黛玉,则愈敬宝钗。可惜,嫁了个"只认木石前盟"的宝玉,他是绛花洞主又如何?那个呆子,只想守着那一株芙蓉而已,却从未对牡丹动过心。大观园中无一不情,爱情,亲情,友情,人情无一不有,可又有几人终能得偿所愿呢? 拿出手中的娟帕,再一次,轻轻地擦拭石兄身上的尘埃,想要擦去落在他身上沾染的尘世烟尘,想问他,石兄,你在这“诗礼簪缨之族,花锦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安身乐业了这些许年,后悔吗?冷眼旁观这日日年年,岁岁朝朝,有没有觉得当年的恳求有些许愚顽、痴蠢?而如今,你从那繁华一梦中醒来了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真想抱住石兄一大哭。 远远地,似乎听到那跛足道人和籁头和尚的声音,"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