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共同记忆
查看话题 >孤独的人总在走夜路
18世纪,欧洲运动的哲学家们顺应时代,纷纷抛出了天赋人权的理念,相信人一旦出生即被赋予了各项权利,比如自由平等之类,同样的,人也拥有孤独的权力。谁都有非常孤独的时刻,无论是一个人的状态,还是和许多人在一起,孤独会如同影子,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

城市的兴起,生活方式、节奏的变化,为了避免麻烦,越来越多的人宁愿自己待着,也不愿与别人发生任何关系。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说,孤独的时光非常珍贵,可以用来提高自己,比如说学点语言,学一门技术,多读点书什么的,从实用角度来说,文章的主旨并没有任何问题,与其浪费时间的确不如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但就孤独来说,用“提高自己”的说法显得颇为功利了。




孤独的时候,可以学点什么,也可以看书,这都OK,但也完全可以浪费,可以听音乐,可以轧马路,也可以倒头睡大觉,没有必要紧张兮兮地一定要把自己调动起来,还是可以放松下来做一点开心的愉悦的事情,保持松弛。

孤独并非是不好的东西,在某些时刻,反而更像是某种奢侈品。《孤独的美食家》里,男主角井之头五郎(松重丰饰)在日本的街头到处寻找美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孤独也意味着自由,因为只有一个人的状态时,才可以说走就走,不必想着要照顾别人的口味、喜好、饮食习惯,只要坐下,点菜,然后安安静静地品尝食物即可,吃什么吃多少完全都由自己决定,这样一想,似乎也有点“他人即地狱”的意思了。(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作品《禁闭》中,以戏剧的形式探讨了人与他人的关系,最终定下如此观点)







说起走夜路,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倩女幽魂》,落魄书生宁采臣遇上女鬼聂小倩,人鬼相恋,几经波折终成佳话,但小时候,自己是决计不敢走夜路的。我奶奶曾经讲起一段往事。她年轻时,某次去医院,回家时天色已晚,越走越黑,行至某段小路,路上既无人也无灯。她不免心里有些害怕,只想早点回去,加快步子,但无论怎么走都好像走不出那条路似的,可她明明记得那条路明明仅有百十米而已,用她的话说,叫“就像有什么东西迷了眼睛”,当即给了自己两个大耳光,这才清醒了些,匆匆而逃。对于此事,真假无从考证,可记得她当时讲述的表情,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敢独自走夜路。




但有时候还是不得不独自走夜路,譬如,在夜晚需要拍摄一些照片的时候,尤其是在下雨天的晚上(最好是小雨),拍摄一些城市的夜景,实际上,对于城市的夜景我倒没什么兴趣,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在雨夜赶路的行人,能够拍到他们行走的状态,非常的“有趣”,看到大家都在孤独行走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孤独了,即便有些人不是“一个人”的状态,你也还是可以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气氛,弥漫在空气里,弥漫在城市的夜晚。

生而为人,赤条条来,也终将赤条条走,无论是在现世,还是未知的某个世界,有些路就是要一个人走的,不管是不是夜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个体的最终归宿也依然是个体,从孤独到孤独,如果觉得失落,也实属正常,毕竟这就是现实世界。


(尽管有些路要一个人,但不建议女性独自走夜路,尤其在偏僻的地方,人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及文字版权归作者Paul所有,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盗用。


-
Pau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14 00: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