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笔记之一----------《捣练图》局部
以前观摩国画人物画,我都是看几眼就走人,一来我不学国画,二来觉得画里的人物失真,颜色又寡淡,不是很对胃口。
想表达一点关于人物画的什么,搜肠索肚,不过是人云亦云,愣是说不出个人的看法来。
自从彩铅打开绘画的新大门后,我开始慢慢地临摹一些国画人物画,临摹的次数多了,阅读的资料也多了,这才慢慢琢磨出一些味道来。
原来,国画人物画也很有很多精妙之处啊,并不是一眼看到的那么简单。
比如唐朝名画《捣练图》,当然现在找到的这幅是宋徽宗临摹的了,这幅画的精妙之处都有哪些呢?除了画面很美,传递的信息很有考据价值,历史学家和相关学者很爱之外?
认真阅读了关于《捣练图》的资料之后,再细细地观赏这幅画的图片,我越来越佩服古人在颜色方面的搭配功力了,或者说,这幅画改变了我对古代人审美感根深蒂固的偏见,原来花花绿绿搭配在一起,并不是只有土气乡气俗气,只要搭配得当,一样经典永流传,一样经得起时间的洗礼,而且不比现在时尚杂志或者时尚博士分享的搭配差。
如图中最右边部分,四位上衫下裙的女子,她们的服装款式相同,颜色、花色各有千秋,可是画面很和谐,明媚秀丽不输拉斐尔的作品。

为何不同年代的中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原因就在于图中的服饰搭配同样遵循了现代服饰搭配中“全身的大面积颜色不超过三种”“撞色”“补色”“全身只有一件带明显图案的单品”等等原理。
我临摹的是撞色搭配的那一个。
她身穿红色的窄袖衫子,上有同色系的深红色团花,下着蓝色带豆沙色小团花的襦裙,一条红色的腰带高高地系在腋下,拉长了下身的比例,显得身材修长可爱。

红色的衫子和蓝色的襦裙是撞色搭配,颜色饱和度高,一条浅色的披帛搭在左肩膀上,自然下垂,棕色的捣衣杵正好中和了一下鲜艳的撞色,起到平衡视觉的效果。
所以我第一眼看到的正是这名女子。
我的临摹过程记录如下:
第一步,先用铅笔在底稿上勾出轮廓,我用的是两年前在斯德哥尔摩瓦萨沉船博物院买的瑞典产的一款铅笔,软硬适中,涂擦无痕,铅笔灰极少,最适合勾画线条,真后悔当初没有多买几盒。


第二步,画脸部五官,以及勾画衣服和披帛上的花纹。

第三步,定主色调。话说彩铅中的红色有那么多,到底选哪一种红色作为上衣的颜色呢?反复尝试后,最后选定辉柏嘉318号。而襦裙的蓝色使用了347号,披帛330号接近肤色,披帛上的花纹,用371号浅绿色。


第四步,完成头部细节绘画。画中女子头上共有三件发饰,捣衣杵顶端被我看成是一把梳子(索性将错就错),发饰是淡绿色的,应该是玉石之类,用金属镶嵌,梳子当然是木梳(笑)。发饰中的玉石我用了360号笔,接近绿松石绿,金属用的383号笔,姜黄色,梳子使用了378号,棕色;头发用彩铅中唯一的黑色。

第五步,大面积涂色。

第六步,用392号画加深衫子上的团花,并用380号深褐色笔给捣衣杖上色。

第七步,用380号笔上肤色底色,用331号笔画出腮红,最后用390号笔靛蓝色涂花钿。

第八步,用383号橙黄色笔画襦裙的小团花,给鞋子上色。画好后,分别用上面的颜色一一加深衫子、腰带、披帛、头饰的颜色深度。

最后做一番整体修正,比如加深眉毛和眼睛等等,临摹就完成了。
画完才惊觉,原来也使用是十二种颜色啊,谁说国画人物画颜色寡淡的?
打脸。
唯一不满意的是没画出原作中裙子的质感,原作中是绸缎吧,我画的像真丝,偏轻薄了。捣衣在古代多在秋天进行,所以原作中的女子着装应为秋装,绸缎比真丝厚一点点,更适合秋天穿着。
技术不到家,没能完全画出想要的那个效果。
最后用MIX做了几张海报,东看西看,觉得都挺棒,夸自己一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