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古文观止》10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篇目是: 季札观周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论尹何为邑 今日话题:子产其人 季札其人 扩展阅读: 1.季札让国 2.季札挂剑 3.专诸鱼炙(吃过的请举手) 季札观周乐 季札,关于他的话题多的能说上一整天,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有兴趣的书友可以扩展阅读。 先说出身,季札又称延陵季子,是吴国国君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十分有才华,父亲十分想把王位传给他,他的三个哥哥也都积极让位,但是他不答应,于是老吴王死后,吴国开始了“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就是想终有一天把位置合理合法的传到季札这里。 但是真到季札的三哥死后,季札仍然坚辞不受。这便是“季札让国”的故事。 于是,从这里就开始乱套了……他三哥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吴王僚,但是他大哥的儿子不服气了,心想“既然不兄终弟及了,那按继承顺序也该从老大的儿子开始啊”。 于是想法最终付诸行动,上演了“专诸刺王僚”,成就了一个名刺客——专诸,成就了一道名菜——专诸鱼炙,成就了一把利刃——鱼肠剑…… 再说学识,他是孔子的老师,是南方儒家第一人,有“南季北孔”之名,孔圣人都崇拜的人,学识、人品、修养等等各个方面,那就是比圣人还要圣人啊。 孔子后来周游列国可能就是受季札影响,季札周游列国的时候,结交各国贤士名臣,像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等等,都与他有君子之交。另外,他周游列国时,还有“季札挂剑”的典故,可见其人品,有兴趣的可以扩展阅读。 说回本篇,本篇是季札周游列国时候,到鲁国观“周乐”的情形,也便是《诗经》的风、雅、颂,不知当时演奏时有没有节目表,亦或是按照顺序演奏的,季札能够靠感官听出其中的内容和意境,真是广智渊博之士啊。 对《诗经》无甚研究,更无缘聆听当时的礼乐,只能从季札描述的字里行间体会妙处。尤其是“为之歌颂”后面的描写,虽未耳闻,但“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感觉却跃然纸上又入心入脑。 不用听,以文字来遐想古乐之美即可。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 子产坏晋馆垣 先说典故,本篇成语“宾至如归”是子产用来形容晋文公当年招待诸侯宾客的时候周到谨慎的样子。 《古文观止》读到这里,终于改变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一贯风格,本篇如果让我翻译的话,我会把题目译为“子产踢馆”。 与前文《子产告范宣子轻币》相同,都是关于郑国向晋国朝贡期间发生的事。 前文子产写信给范宣子,本篇子产与士文伯理论,巧合的是子产两次打交道的人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却同族且同名,都叫士匄,古人的名字、姓氏、字号之类的一大堆,读古文时不仔细分辨,有时真的不知所云者谁。 另外,士文伯跑去复命的那个赵文子,就是赵武——著名的“赵氏孤儿”,晋国赵氏中兴的奠基人。赵武一直奉行团结诸侯的政策,所以才会接受了子产的批评“乃筑诸侯之馆”。 综合有关子产的两篇文章来看,前篇说减少朝贡的事,后篇说提高诸侯接待规格的事,其实子产正是代表当时所有弱小的诸侯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让大国减少对自己的压榨,同时得到大国的尊重。 从文章、从气势、从结果来看,这两次外交照会都是郑国胜利,但从大的形势上看,郑国仅也就是在向晋国年年纳贡、岁岁称臣的过程中的两次讨价还价罢了。 虽然子产作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官,用自己严谨有力的外交辞令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了利益和尊严,但是无论怎样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两国从属地位与关系。 所以,即便有最善于口辩的外交官员、有最具实力的外交事务处理团队,也绝对无力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弱国无外交。 子产论尹何为邑 编者在收录此文时已经做了十分到位的评价,如下: “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二语是通体结穴,前后总是发明此意。子产倾心吐露,子皮从善如流,相知之深,无过如此。全篇纯以比喻作态,故文势宕逸不群。 本篇阐述“为政”之道,恰好我最近遇上了一件体会颇深的事情,在此赘述: 一个年轻干部,托人到领导那里美言了几句,表示想要到重要岗位锻炼,于是得到了提拔,手底下管着几个小部门,结果好景不长,没多久他下属的几个部门负责人就闹的鸡飞狗跳的,非要让他走。 正好此时,有去异地借调一年的机会,领导便赶紧让他去了,才安抚了下面部门的情绪。没想到的是,这哥们简直就是个灾星,一年时间把借调去地方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又搞的一塌糊涂…… 唯才是举,造福一方;唯关系是举,遗害无穷。但是在现实中,以上面故事里提到的“锻炼”为名,走上领导岗位的“外行生手”还是不少的,这样的人,不仅让所有人都对他有意见,而且也耽误了大局,终是害人又害己。 一个小部门单位、一个小圈子尚且如此,如果治国选人也如此草率,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读到“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我想起了某君说过的话“我们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探索阶段,发展总会有曲折反复,要大胆去闯,不要怕‘交学费’”。 错误谁也难免会犯,知错就改,只要为人民、为发展就无大错可言。可是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端正态度,抱着一种无所谓、试试看、赔了本也不自掏腰包的想法去干事,不知会浪费多少纳税人的钱粮。 党和人民把你放在某个位置,是对你的信任,认为你学有所成、技有所长、堪当重任,不是让你占着位置拿着人民的血汗钱去“交学费”的。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为邑”。 —————————分割线———————— ——————以下是书友感悟————— 洛克 1.季札观周乐 音乐我本人不大懂,更是听不懂。更是由衷佩服季札深厚的音乐,舞蹈和诗的造诣。也感觉周王室的乐曲深不可测啊,每首诗的配乐都是恰如其分,各尽其妙,有如此深厚的内涵。闻弦歌而知雅意,能如此敏锐深刻的理解乐理,也就只有季札了吧! 吴地处偏远,被认为是蛮夷之邦。季札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改变了这种印象,让人不敢小觑吴国了。 古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是紧密联系一起的。尤其这种王室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为了政治和教化。虽然是统治阶级的需要,但确实有内涵,也很严谨。感觉现在社会的靡靡之音太多了,很多流行的音乐和舞蹈,太没有内涵了。 2.子产坏晋馆垣 晋文公时候,宾至如归,对于诸侯有很高的礼遇,也热情周到,重视。以后每况愈下,住奴隶的房屋,扔在那也不闻不问。礼崩乐坏,霸主的地位也渐渐衰落了。 子产有胆有识,敢于拆墙,作为小国的使臣,不惧强权,每句话都针锋相对,义正辞严,让晋人无言以对,低头认错。为自己的国家和国君赢得了尊严,也为其他所有诸侯国赢得了尊严。收到国人的拥护爱戴。 3.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这篇文章也陈述了子产对于执政和用人的一些理念。量才而用,不能任人唯亲。用人,提拔干部,治理国家有如履薄冰的心态,而不能把国家大事随意交付于人。 罕虎和子产算是知音了,惺惺相惜,他能重用子产,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一代名臣就此走上政治舞台,名垂青史。子产的改革也延续了郑国的气运。宽猛相济的为政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后世。 ———————————————————— 萌~ 《季札观周乐》:季札春秋的一大圣人,孔子的老师,此篇为季札品评“周乐”,点评精准透彻,反应其艺术欣赏水平之高。 其中评价的句子也是“美哉”,我比较喜欢“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 这句,朗朗上口,如此押韵,而且道出了当时高尚品德的标准。 《子产坏晋官垣》:子产的外交水平不容小觑,机敏善辩,此文中士文伯的指责子产拆墙的行为,而子产用晋文公时的善待诸侯,治安稳定,反击士文伯的指责。语言铿锵有力,让士文伯无言以对。最后晋国君臣为之折服,对子产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子产论尹何为邑》:此遍子皮本“任人唯亲”,但经子产的说服,认清了任人唯亲的弊端,并改变了决定把大任交与子产。 任人唯亲其实自古是人性中的一个常态,不管是古还是今,是内还是外都存在着,它必然有其弊端,但不乏也有很多优势,就如一把双刃剑,只有运用好了,才能发挥其作用。不过此文中提到用尹何的理由是“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知矣”显然是不正确的。 ———————————————————— icewanderer 季札观周乐 春秋尾声将至,大明星们也纷纷登台亮相。季子评乐,由国风,至雅至颂,最后是历代之舞。简直就是一场诗经音乐会,可惜两千年后的如今,我们只有文本可以赏析,音乐和舞蹈,已经都消失不见。 诗经名列五经,并不仅仅是一份诗歌作品集的存在。里面涵盖了大量政治历史乃至意识形态的存在。 子产坏晋馆垣 这个时代的春秋,已经礼崩乐坏,征伐不自天子出。即便是子产,也要面对这个局面,承认小国是大国的附庸,承认向霸主而非天子进献贡品。从之前的几篇文章可以看出,晋国纯以力胜,对这些附庸的小国和国内的部落,是谈不上什么尊重的。 子产利用拆掉使馆墙壁这件事,小题大做,借题发挥,表达了小国对得不到尊重的不满。和之前主政的范宣子一样,此时晋国主政的赵文子,也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接受了这一建议。 可见这个时候的列国秩序,还是有一定的余地,是讲一点道理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样的事情,怕是越来越少了。 子产论尹何为邑 看多了外交檄文,难得有一篇讲内政的。做事情要循序渐进才能逐渐掌握诀窍,重要的事情不要交给新手来处理,拔苗助长对他个人成长也没有好处。关心他就不该这样对待他。 子产从如何做事,谈到如何待人。从对国家的利益,谈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言简意赅,比前面那么多大道理,听起来靠谱多了。 ———————————————————— 你不懂 季札观周乐 季札可谓博学多识,评乐评舞,不一而足。难得的是,每一种乐曲都能听出不同的意境,并且将国家社稷与之关联。让我想起当初做阅读理解时,每篇文章都要总结出中心思想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报复理想,这是不是过度解读了原作者的心情呢? 同一种声音,不同的人听出的感受也不一样,心中装着国家,装着理想,装着报负,那么你就能听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声音。 子产坏晋馆垣 郑一晋国附属之国,纳币朝拜,不敢怠慢,也只能借此机会发泄一下,但所抱怨之事,也无非是我来进献礼物,却没有得到你们准时的接见,所以我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把要给你们的礼物保存好而已啊。 身后没有一个支撑自己的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是无法做到底气十足的。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的出场率不低,子产有卓识远见,子皮从善如流,所以才会一拍即合。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才能发挥其所长,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人善任,唯贤不唯亲,方是正道。 ———————————————————— 王彩儿 “季札观周乐”。这是我目前看过生字最多的一篇了,读完,很想就此把《诗经》也读了。我音律不大通,但是又实在喜欢古典乐,尤其再配上舞蹈和解说,把文化与传承讲一遍,就更痴迷了。 尽管这是一场政治的审美,外交中不可或缺的交流,但是与我而言,美哉!尤其在《颂》之后,一段评论,堪称经典。果真要把《诗经》通读的,不然何处领略大美,何处感受各个地方的风土在歌舞辞令里彰显。 可叹的是季札,一遍赏着乐曲舞蹈,一遍转动大脑,每一个演奏结束后,须点评来显示自己听懂了的观点,背后是彰显自己母国亦是文明、知礼、懂乐律,对,文明。就这顺序读《诗经》,谢谢吴公子,我便随你听奏的顺序感受吧! ———————————————————— 如果喜欢请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