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拿起这几本?
虽说今年读书是在“去库存”,可库存百余本,我为什么就拿起了最近读的这几本呢?我这个没计划性的人,经常说的就是“随缘啦”,那也总是有缘起的嘛。就从近往前说说吧。
这本是因为看了<Love Simon>啊,好爱这部电影,反复地看,以至于非得读读原著才能甘心,大陆没出简体版,又不想等台版,就亚马逊上买了原版,很快,头一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到了。因为英文原版比较贵,还发了个这一周不喝酒的愿,对于我这个轻度酒瘾者来说,也是不易。昨晚没瑜伽,早早回家,窝在沙发上,开着手机上的有道词典读了20多页,好在不是很难,毕竟小说,内容也挺有意思的,跟电影差不大多,看来改动不大。
读这本是因为之前看读库的小册子《书架》,书中总是提到这本书,又正好有,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所以即使这本书有500页之厚,也装在包里每天上下班读了起来。
这本书并不是我的,是我从台中的一家二手书店帮朋友带回来的,相当于暂时放在我这,距他拿走还有一段时间,我又正好想读,这书又这么有名,总有种“机不可失”的感觉,读了总是不吃亏的哈。
此书跟朋友还是有缘,我在台中逛二手书店里,在读书群里炫耀,朋友马上小窗问我有没有这本书,我当时又正好逛到西方小说那一排书架前,看完朋友的信息,回头一扫就看到了这本书,丝毫没耗力气去找。当时一看这么厚,全套还有一本148页的注释,就不大想带,那么厚!可是又一想,来都来了,都拿到手里了,品相又好价格又不高,就带着吧,要不怪遗憾的,朋友不要,我就自己留着。最后,还是便宜了自己,嘿嘿。
读库出的小册子之一,纯是为了去库存,因为前一本就是读库小册子,又轻又薄,平均两天一本,多快。
读库出的小册子之一,之前读的两本多少跟读库有点关系,因为那两本作者都是“圆桌派”的嘉宾,而读库主编老六也去了两期圆桌派,自然就想起了跟老六跟读库相关的书,本想开始读1700来着,可是还是想来个轻松点儿的,就拿起了这本小册子。写给14岁孩子的,我这个中年人开始不怎么适应,还有点儿懊恼,“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本书?”还这么想来着,读完之后觉得还不错,还是挺有用的,还推荐给了为人母的妹妹和好友,自己也想把这一系列收齐了。
因为冯唐去“圆桌派”当了几期嘉宾,就想起了这本书,还是签名版的,花正价在冯唐自己的微店买的,放好久了。读了之后发觉我果然年纪不小了,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冯唐的文字那么欣赏了,岁月带来的成长吧。这本书基本没有留的必要,可以散。
这本不散,一定要留着,说不定能拿着当寻美食的指南呢。
读这本也是因为陈晓卿去了“圆桌派”当了嘉宾,去的次数还挺多,每次都是说吃,听得我直流口水,他每次一抿嘴笑都感觉是吃得心满意足很幸福,我看着也感觉很欢喜。自然就想起书架上这本他的博文集了,也是签名本,当年在读库店买的,也是好多年了。
找出这本是因为上一本读的也是龙应台的,那本讲的是对上,龙与她的母亲,这本是对下,龙跟她的儿子。这本书好像是10年买的,读的缘分今年才到。
在台中的诚品买的,买了之后一个书友就多次问我怎么样,我说我看完之后告诉他,既然这么说了,就不想拖人家太久,就拿出来读了,还不错吧,她的书不会难看到哪去。
大学时在图书馆(图书馆,多么久远的事情,毕业后就去过两次图书馆)翻过她的《野火集》,当时年轻接受不能。工作后读了她的《目送》和《孩子你慢慢来》,觉得不错,就又买了她另外几本书。这次逛诚品时,面对那么多书都没有兴趣,但既然来了,就不想空着手,总得买一本,就拿了这本,算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这本书可以说是讲母女,也可以说是讲女人,还是老了的女人,当了母亲的女人,好羡慕欧洲那些活得自信又丰富的女人们。
因为是散文随笔集,所以读起来可能会比较轻松。又因为是外国人写的,所以质量不会太差,也不会很煽情。读完果然喜欢。
这本书画风奇特,觉得适合送给妹妹家的大女儿。既然要送出去了,那自然要在送之前读完喽,文字虽少,配着画看,还是很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