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关于书的书是值得一看的
查看话题 >书话:我们自己的凡人修仙传

文/宝木笑
谢谢豆瓣话题的邀请。书话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而且耐人寻味,这种关于书的书更像是世上爱书之人、读书之人的那一亩三分自留地,种粮还是种菜,亦或直接改为他用都随自己心意。书话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注定只是一种小众的文体,带有更多的精神性和个体性,不会成为一种火热的文学现象。然而,一旦进入这个小小的领域,像你我这样的普通读书人却仿似打开了一扇面对书海的窗,更像忘语在《凡人修仙传》中所写,原来在凡人的世界之外,还有修仙界的存在,有着自己别样的魅力和风采。
书话作为一种文体,形成的时间是相对较短的,但作为一种文本受众对文本的映射和评馈却源远流长。关于书话作为正式文体的考据最多可以追溯到清代,这方面的考据学发展并不十分发达,百度百科上提供的资料只是语焉不详地说“书话在清末学者叶昌炽、叶德辉的《藏书纪事诗》、《书林清话》能看出一些痕迹”。当然,《书林清话》作为书史确实有开源的风气,但如果非得从时间上考据,乾嘉年间的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黄丕烈的《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其实更早。如果从更深入的角度讲,其实清末民初的学者周越然先生则更具备这种文体开创的意义。周越然先生关于书话的创作成果主要是在上世纪上半叶,1944年和1945年,他先后在上海出版《书书书》和《版本与书籍》,在读书界很有影响。姜德明先生的《余时书话》中《言言斋谈书》一篇对周先生的书话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
“现代藏书家中,喜欢写书话的,其中有一位言言斋的主人周越然……他熟悉海上书林掌故,喜欢收集线装古版书及英文版本……关于谈书的书,他先后出版了两本,一种是《书书书》,一种是《版本与书籍》,前者收书话40篇……书中有谈孤本词曲小说者,也有泛谈版本及访书经验的篇章。后者收书话26篇,其中有《稀见小说五十种》、《稀见译本小说》等,又有《书能治病》、《古书的研究》、《申市过去的西书店摊》、《民三十一的书荒》等。”
姜德明先生的这种梳理,不仅介绍了周越然先生的书话创作,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书话提供了启发。也就是说书话不仅仅是局限在书史这样的角度,书话自身有着发展和流变,书话的定义虽然很简单——就是关于书的书,但其并不仅仅是一种对于书籍内容的重复和汇总。书话自身有着丰富的分类,可以是书史,这方面典型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书林清话》,可以是书籍评说,比如《稀见小说五十种》,可以是阅读研究的方法,比如《古书的研究》,但更多的是对书籍的感悟,记录与读书相关的人生,更兼具了文化随笔的性质,比如《书能治病》、《申市过去的西书店摊》、《民三十一的书荒》。
其实,民国时期的文化人几乎都曾涉及到书话,当时的郑振铎、阿英、唐弢、黄裳等名家也都是书话大家。之所以将这四位大家在这里提及,是因为他们都是知名的藏书家和文史方面的专家,他们的书话体现了书话自身的文体流变,即从最初的考据到理论上的研究,再到自身的感悟,他们的书话往往信手拈来,文采斐然,让人读后不仅增加学养,而且文章娱目,颇感愉悦。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人们突然发现,书还可以这样读,白话文革命轰毁的封建书斋价值观再次以适合时代的形式出现,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大概就应该称作“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周作人先生,抛开关于他的各种争论,单纯从书话这种文体的发展来看,如果说叶昌炽、叶德辉两位先生具有开创之功,周越然先生承前启后,郑振铎、阿英、唐弢、黄裳等名家助力发展,那么周作人显然就是将上世纪书话推向高峰之人,单从文体创制的意义上讲,周作人之于书话就如同周树人之于杂文。周作人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着力经营自己的文抄式书话文体,这种文体渐渐形成了周氏著名的“文抄体”,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朱自清在给散文分类时就认为:“这种散文的趋向,据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记、自传、读书记”,其中的“读书记”指的就是周作人的“文抄体”。
当然,“文抄体”不是抄书,不是单纯做读书笔记,也不是书评。书话和书评是不同的,虽然有时候两者有重叠的部分,但书话比书评更为丰富,范围也更加广泛,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是文艺批评的一种,而书话则是文化随笔的一种。也就是说,书话体现的是读书人个人的气息和气质,周作人的书话洋溢着浓重的文人气息和鲜明的个人特质,那是一种旧式读书人留给我们的最后民国范儿,比如趣味癖、隐逸气、名士风流与异端倾向等风貌,体现的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而周作人创作的书话也是最多的,他的书话除集入《夜读抄》外,后人还将其整理编成《知堂书话》。钟叔河在《〈知堂书话〉序》里对周作人的书话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说,也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书话理解的参考:
“我一直还算喜欢读书的,然读书于我亦大不易:一是不易有闲,二是不易到手,三是不易读懂。有时便只好找点书评书话来看看,舔眼救馋,掬水降火,不免为三百年前的陶庵所笑了……在我所读过的书评书话中,我认为周作人写的文章可算是达到了上乘的标准。今从其一生所著三十几部文集中,把以书为题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这部《知堂书话》,一飨与我有同嗜的读者……至于周作人其人和他整个的学问文章,我是没有资格来谈的,因为知道得实在太少了,虽然他在晚年也跟我有过一些接触。”
开篇我们提到书话是读书人自己的凡人修仙传,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那些大家为什么要写书话,而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话。特别是书话发展到新世纪的今天,俨然出现了更大的变化,以书作为话题的有之,以书作为引子的有之,以书作为噱头的也有之,“碎片化阅读”完全打碎了传统的书斋模式,但从乐观的角度看,却也让人们更加向往“读书的生活方式”。时代总是发展变化的,但有的东西却源远流长,这就像安德鲁•玛尔在《BBC世界史》所说的道理一样,如果你要向一位亚述人解释手机和微信他一定不能理解,但如果你要向其说起宫廷阴谋和权术,也许还要反过来向人家请教。书话产生的原因和我们读书话、写书话的原因也是类似的情况,其源自我们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
也许,周作人个人的经历就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批判周作人的内容是很多的,甚至可以进行分类,其中有一类就是批判其旧式文人的逃避。周作人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闭户读书”,而书话作为他主要的言说与表达的方式也不是偶然:“五四”风潮过后,原本在文坛几乎成为领袖人物的他,渐渐与当时的主流疏离,加上家中矛盾不断,内心难免压抑,“抗战”期间,周作人又走错了人生的道路,受到来自外界舆论和内心良知的双重煎熬,书斋确实成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精神角落。虽然书话比起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显得面容普通,难以成就一个作家的文学野心,但对于读书人来说却有着更为温暖的意义,因为那是他们最终的退路和归宿。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其实,对于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时至今日,周作人身处的境遇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是说当下的我们就不再需要精神的角落,克尔凯郭尔的“孤独的个体”依然准确描述着这个世界的每个人。
当我们每天如沙丁鱼罐头般挤在上下班的地铁或公交里,当我们每天在格子间重复着自己怀疑的任务时,当我们每天在蜗牛角里应付着领导的盛气凌人和同事的勾心斗角,当我们每天惦记着爱人孩子思念着远方的老人……我们可以奋斗、可以忍耐,我们也必须奋斗、必须忍耐,但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我们也需要自己的“退守之地”,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显然是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笔者特别赞同也在努力去做着这些年流行的那句话:“健身和读书,至少有一个在路上”,笔者甚至觉得健身和读书简直就是人的一对天使之翼,因为身体是唯一不会欺骗我们的物质,而读书是唯一不会抛弃我们的精神。而对于读书这种生活方式,也许冯唐的那段话很适合为这篇小文作结:
“曾文正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生死有命,富贵难求,唯一能依靠的是读书……换上睡袍,掩上窗帘,就让世界和我之间是堵墙吧,墙和我之间是盏灯,灯和我之间是本书,书和我之间是一副渐渐变厚的眼镜。英雄有温柔乡可老,我这样的呆子,老于书乡已属至福了。”
是啊,读书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是一场凡人修仙传,闭门即是深山,此身恰似道场,在我们的精神角落,我们就是自己的书仙。
PS:以上是笔者对读书的一些个人见解,卑之无甚高论,如有引喻失义之处,还望朋友们指正和海涵。在这篇小文最后,笔者列出了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好或比较重要的书话作品,当然,这个书单是按照广义书话的概念罗列的,笔者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对朋友们有些用处,权当抛砖引玉。祝朋友们岁月静好,茶香书暖。
传统书话类
这类主要列出的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书话作品,包括书话更早的缘起比如文艺理论、诗话、词话、书史等,这方面主要还是以了解为主,作为一个对书话的宏观认知。
阅读方法类
这类主要列出的是一些关于讲述阅读方法的书籍,这就是广义书话的范畴了,但却是如今最为火爆的以书为题材的书籍,感觉有些让人目不暇接。虽然读书是需要一定方法的,但笔者的观念还是比较过时,总觉得读书本身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行为,又不是去学习教材参加科举,只要爱书又识得一些字就可以的,学术大师、知识大V可以读书,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可以读书,怎么还就分出了一二三等。读书不是科举,人生不是赛场,读书只是我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已。但觉的这类书还是有必要列出来的,因为这类书代表着书话最近的流变,而且有些书确实看出是作者在深厚积累之后的文字,挺好的。
文化随笔类
这类主要选择的是将读书与人生哲思、生活经历、个人情调等融合一体的书话,也是笔者最为喜爱的一类书话。没来由就想起周作人1928年在《闭户读书论》中说的那段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为第一要紧……宜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想象周作人那一身旧式学究做派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写下这样的话,耳中不时传来楼上热恋的小情侣摔东西的声音、对面楼的中年夫妻中气十足、声传万里的争吵、楼下大爷们因为下象棋引起争执、前面小院里小孩子围着奶奶在高兴地大喊……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还是会把自己的读书角落选在这个烟火气十足的地方,毕竟这才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读书生活。
—END—

-
耕耘的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2 05:38:42
-
孤竹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2 10:45:03
-
2度的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0 22:16:02
-
燕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2 03:00:04
-
阿芙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5 05:15:17
-
云淡月梳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9 04:58:43
-
紧急逃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2 19:00:12
-
芒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7 10:53:55
-
淘金大娘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7 10:13:02
-
陆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7 09:38:08
-
三只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5 11:43:50
-
🌈鸷群🪷⃤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4 18:07:55
-
MarcoMaxwe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4 07:44:0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23:48:07
-
青年,怪我咯!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22:50:19
-
道在吾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22:21:03
-
沧浪之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20:48:50
-
喝咖啡不能抽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19:45:28
-
BUY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19:43:51
-
onlyreleas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16:15:52
-
俞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16:12:10
-
山里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15:08:16
-
海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12:34:20
-
黑化的大神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11:49:20
-
利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10:33:07
-
长洲散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08:38:34
-
蜗牛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08:06:26
-
陳-Sir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3 07:29:26
-
浪漫的蟹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2 11:11: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30 14:05:31
-
四海无人对夕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30 01:31:08
-
86089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9 22:28:48
-
㫃也亦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9 22:15:31
-
长相遇短别离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9 19:57:18
-
🍒L-h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9 16:53:15
-
鹤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9 16:27:4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9 15:28:43
-
知止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7 02:11:55
-
话不多的F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5 13:21:18
-
kunfr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5 09:42:3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5 08:05:51
-
王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5 07:33:19
-
季米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0 09:44:12
-
沈灵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6 20:31:42
-
流浪的搬家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6 20:16:09
-
貓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6 18:45:49
-
韦严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6 17: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