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夏目漱石《心》
读夏目漱石《心》 一部因爱情而暴露人类利己主义本性的悲剧。 老师对“我”说“爱情是罪恶的。”作为毫无经验并对老师捉摸不透的当时的“我”来说无疑困惑不已。事实上,正是一股好奇想看穿一切的心理,促使“我”接近老师,企图窥探一度被其封闭的自我。也正是“我”的执著,才得以将老师的秘密一点点揭开。然而这整个过程对于老师而言,显得过于血腥和残忍。正如小说写道:“因为你想剖开我的心脏,啜饮那温热滚动的血潮......如今我将剖开自己的心脏,让那血浇淋在你脸上。” 作为局外人,有时候很难想象,先前对于友人的死和之后努力获得了爱情的老师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当下转而开始悲观厌世。(但如果从这方面考虑的话,其实我本身也陷入了利己主义的洪涝之中,这是我后来才想到的,接下来,我还是先说我最初的观点吧。)老师发现好友K自杀身亡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注意K,反而很快就看到K放在桌上的遗书。他急切的打开信封,生怕K会留下对他不堪的语句,破坏他在人前的形象。看完之后,竟暗呼幸好。之后才把注意力移到K身上。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我可以想到,当知道信里没有提到对自己而言不堪的词汇,又看到竞争者死去,无疑会有种放松的快感。这样一个人,怎么最后竟会想到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恰好说明,人在深陷堕落的泥淖之时,自己的理性意识被自觉或不自觉的压制住。当所有的事件都沉寂下来,老师自己思考,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他也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类人。老师说:“无论世间如何险恶,我总是坚信自己是高尚的人。那样的坚信却因为k而被破坏殆尽,当我意识到自己与叔父是同样的人时,我霎时感到蹒跚无力。嫌恶世人的我,也开始嫌恶自己,从而陷入了一种绝望”。友人的死亡可以说是他间接造成的。虽然爱情上的失意并不直接导致其死亡,然而对于在生存和亲情上受过双重打击的人而言,再一次的打击,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老师本是一个家教良好的人,却因父母双亡,叔父趁机侵吞其财产,使得本就有着良好教育的老师,渐渐以品质高于他人的态度去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自认为看清了人性利己主义的事实。而同样是作为深受高等教育的他,也自认自己不会沦为可憎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当他不顾友人生死却首先揣度信件内容时所暴露的自私狭隘连他自身都没有想到,利己主义作为一颗埋藏在他所谓高雅的身躯的种子已然开花结果。父母双亡,惨遭叔父算计,使他也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与小姐相遇恰好抚慰了他受伤的心灵,对人性产生怀疑的内心也得到暂时性的掩盖。人在得到异性的抚慰时,爱上对方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K的出现,使他紧张,自危,并且疯狂。他本能的排斥k,并先于k一步成功与小姐订婚。至此,面对家族和生存和情感上的三重压力,围绕着现实与理想,持久相争,混乱如麻,k无法承受,最终自杀。老师在之后的岁月里,终于渐渐明白,自己的行为成了k死亡的导火索,面对昔日的友人,他试图找到忏悔的方法去减轻罪恶。看书,酗酒,堕落,不过是对其罪恶的逃避,一切都只是徒劳。他反而愈加深深地陷入罪恶的泥潭无法自拔。最终,他想到,只有死亡才是最大的忏悔和解脱。然而在我看来,死亡只是对他个人而言的解脱。他的种种罪恶,其实本应早就通过另一种他已经尝试过的方式得以解脱。正像他对“我”说:“我就像为了妻才苟活世间的动物。”他既已认为罪不可赦,那么对于他而言最大的忏悔不应该是交出自己的生命,而是带着悔恨去关爱他所爱之人并痛苦地苟活于世,如此这般才是对他最大的处罚,也是对所爱之人而言最小的伤害。他的死事实上不过是利己主义的又一表现罢了,除了带给他个人的解脱,还带走了活着的人的一生的幸福。从这个方面来看,小姐似乎是这些人当中最不幸的人。婚前婚后的差距,对于丈夫不明就里的态度,她除了归因于自身外别无他法。普通人之间,如果一方突然对另一方态度冷漠,当其中一方感到悲哀时反问对方,得到的答案却是“不是你的原因,而是在下。”久而久之,迁就与不能发泄的内心之痛逐渐堆积,形成了不定时爆发的炸弹。这种无故受到的冷漠,对方一旦撤回,就又立即暖化,如此循环,或许就成为当事人的悲与乐了吧。世间因果循环一说存果真存在的话,照结局来看,小说里谁都不是无辜的受害者。人人都可被定义为利己主义者。叔父一家侵吞老师财产;母女二人欲迎还拒的暧昧态度,即骚动了老师的心,也勾起了k的欲;k则是挣扎在利己主义氛围下的失败者。说到这里,我越发坚信人性本善的道理。最初,叔父并不想做得太过分,于是想到把自己女儿嫁给老师的折中想法。虽然同样是利己主义,同样会造成对受害者的伤害,但他有想过把伤害降到最低。老师感受到k的威胁,却也从未想将其置于死地。人生来就是一张洁白的纸,随着人的长大,想获得的东西再也不能伸手即来的时候,人心就悄然发生变化了。不是人左右着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在支配着人 。“这个世间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世人终究逃离不了被世界支配的命运。
© 本文版权归 violetev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