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49up》
看豆瓣上怎么说: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纪录片,是影像记录史上的奇迹,而且这个奇迹还在继续。成长系纪录片已经坚持了40年,从未间断过,每隔7年再次出品。1964年,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决心拍摄一部反映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于是他采访了一大批英国各地的7岁的小孩子,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他们的音容笑貌,采访他们谈及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的愿望,最终选定了14个小朋友的影像集合出品1964年的“成长系列之7岁篇”。可这一发就不可停歇,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当年那14个孩子,记录下此时的他们,7年时间的人生历程,7年来的他们对人生变化和不同感悟。成长系列的14岁篇,21岁篇,28篇......一直到最近出品的49岁篇。看这部纪录片绝对有着不可思议的感觉,看岁月的流逝,看沧桑变化,看着14个小孩子变成中年人时,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在心头。
也有豆友这么说:
Apted最早决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象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象Simon、Jacky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
事实上,如我所看到的,应是立意很高但表达有限,以时间的长度来讨巧,这是我不喜欢的功利点之一。
7岁时的孩子的愿望有趣而纯真,几乎所有人莞尔之余都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的幼齿之年。他们面对镜头乃至面对一切都那么无畏而简单,一个小男孩的愿望就是希望能见到离他仅6公里之外的父亲。
14岁的羞涩,到之后会成熟的应对,一对被拍摄夫妇说,我们已经对你所提的问题越来越警觉。是的,这也是我不喜欢的原因,导演想很客观的去记录,其实不然,他在拍摄那一刻即已进入他们的生活.以至于之后有些人是在配合做秀而乐在其中,也有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愤怒,也有中途退出的。当然,我不能说导演每隔七年的拍摄会对其中人的人生有巨大的影响,这同样过于武断。但在每七年这个时间段,我开始持续的感受到更多的掩饰和不真实,或许,有人不喜欢再继续这样的节目,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也许有些是面子上过意不去而继续。没错,这种情况下,我宁愿看假人秀,一个编织的故事恐怕更好看。电影与观众之间一直有着约定俗成的假定性,而纪录片是由于其真实的呈现而区别于电影。
导演的拍摄方式我也非常的不喜欢,被摄者对某些问题是非常的反感,但仍无限度追问,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功利的心态。无视被摄者的感受,这一点很残忍,让我容易想起狗仔队,这不应该是一个忠实记录者和旁观者的态度。导演将这些冲突也剪辑在其中,更像是一种为了体现该片真实性而刻意而为的真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北方纳努克》和《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方法和态度。或者,看《动物世界》也不错。
有意思的是,导演的问话中经常会问到被摄者对该节目的态度和看法,展示一种在长期拍摄过程中,拍摄者(或者说是镜头)与被拍摄者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但这似乎与前面的“政治”啊,“人生”什么的初衷缺少自然的联系,剪辑的也不够好,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好象很多,但跨度42年之久的素材似乎还没让他给表述清楚。
"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纪录片,是影像记录史上的奇迹,而且这个奇迹还在继续。成长系纪录片已经坚持了40年,从未间断过,每隔7年再次出品。"
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时间,如果是这样,这仅仅是对拍摄者行为的一种嘉许,而非内容本身的伟大和优秀,或者,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拍摄者个人的行为艺术来看。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场伟大的真人秀”,我会比较同意。
在goole上搜了下“真人秀”的特征如下:
“真人秀强调实时现场直播,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纪录片,是影像记录史上的奇迹,而且这个奇迹还在继续。成长系纪录片已经坚持了40年,从未间断过,每隔7年再次出品。1964年,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决心拍摄一部反映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于是他采访了一大批英国各地的7岁的小孩子,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他们的音容笑貌,采访他们谈及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的愿望,最终选定了14个小朋友的影像集合出品1964年的“成长系列之7岁篇”。可这一发就不可停歇,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当年那14个孩子,记录下此时的他们,7年时间的人生历程,7年来的他们对人生变化和不同感悟。成长系列的14岁篇,21岁篇,28篇......一直到最近出品的49岁篇。看这部纪录片绝对有着不可思议的感觉,看岁月的流逝,看沧桑变化,看着14个小孩子变成中年人时,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在心头。
也有豆友这么说:
Apted最早决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象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象Simon、Jacky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
事实上,如我所看到的,应是立意很高但表达有限,以时间的长度来讨巧,这是我不喜欢的功利点之一。
7岁时的孩子的愿望有趣而纯真,几乎所有人莞尔之余都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的幼齿之年。他们面对镜头乃至面对一切都那么无畏而简单,一个小男孩的愿望就是希望能见到离他仅6公里之外的父亲。
14岁的羞涩,到之后会成熟的应对,一对被拍摄夫妇说,我们已经对你所提的问题越来越警觉。是的,这也是我不喜欢的原因,导演想很客观的去记录,其实不然,他在拍摄那一刻即已进入他们的生活.以至于之后有些人是在配合做秀而乐在其中,也有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愤怒,也有中途退出的。当然,我不能说导演每隔七年的拍摄会对其中人的人生有巨大的影响,这同样过于武断。但在每七年这个时间段,我开始持续的感受到更多的掩饰和不真实,或许,有人不喜欢再继续这样的节目,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也许有些是面子上过意不去而继续。没错,这种情况下,我宁愿看假人秀,一个编织的故事恐怕更好看。电影与观众之间一直有着约定俗成的假定性,而纪录片是由于其真实的呈现而区别于电影。
导演的拍摄方式我也非常的不喜欢,被摄者对某些问题是非常的反感,但仍无限度追问,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功利的心态。无视被摄者的感受,这一点很残忍,让我容易想起狗仔队,这不应该是一个忠实记录者和旁观者的态度。导演将这些冲突也剪辑在其中,更像是一种为了体现该片真实性而刻意而为的真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北方纳努克》和《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方法和态度。或者,看《动物世界》也不错。
有意思的是,导演的问话中经常会问到被摄者对该节目的态度和看法,展示一种在长期拍摄过程中,拍摄者(或者说是镜头)与被拍摄者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但这似乎与前面的“政治”啊,“人生”什么的初衷缺少自然的联系,剪辑的也不够好,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好象很多,但跨度42年之久的素材似乎还没让他给表述清楚。
"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纪录片,是影像记录史上的奇迹,而且这个奇迹还在继续。成长系纪录片已经坚持了40年,从未间断过,每隔7年再次出品。"
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时间,如果是这样,这仅仅是对拍摄者行为的一种嘉许,而非内容本身的伟大和优秀,或者,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拍摄者个人的行为艺术来看。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场伟大的真人秀”,我会比较同意。
在goole上搜了下“真人秀”的特征如下:
“真人秀强调实时现场直播,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
-
安静坦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我敢说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少,但是付诸实施的又能有多少呢。 至少我父母之前都有想过在我每个年龄阶段都拍一些照片,写一些日记为我的成长做个印记。 为导演的坚持鼓掌。
2013-01-14 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