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引争议:有人看到裸舞,有人看到肥肠锅
在戛纳尴尬收场的场刊最高分,李沧东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燃烧》,大家都看了吗?

这两天各大微博豆瓣公众号逼都要被撕破了。
有人跪在地上看完,看完后意犹未尽,不得不写首诗来派遣胸中的震撼。
啊,戛纳,小小的戛纳,你们不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Great Hunger,什么是虚无,shame on you!

也有人大骂装逼。
哦哟你们这些没有性生活的大龄文艺青年真是够了,老子看不懂这破电影,也看不懂你们写的诗。莫名其妙跳个什么脱衣舞?你就说说你跳的是个什么脱衣舞???阿拉脑阔子疼,还不如吃肥肠煲。

这位朋友是不是被网友骂到注销了?
不过引发笔者想要做这个策划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真的是很清奇了,居然会有人喜欢Ben这个嘲讽面瘫脸装逼兮兮的花花公子??
于是笔者抱着撕逼的心态点开小窗,结果,被这位朋友给成功说服了……

看完一部电影大家有各自解读很正常,但像《燃烧》这样,能提供完全不同角度,不同喜好,甚至解读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和人物性格,并且各个都能自圆其说,哪个都颇有道理,也算是一桩奇事。只能说多得李沧东把片子拍得这么暧昧朦胧了。
于是笔者拟下8个问题,主要想挖掘的,是不同人对片中3位主角的偏好以及原因。
得出的结果如下:
刘亚仁小哥哥扮演的李钟秀:2票
全忠瑞扮演的Hunger女,惠美:2票
史蒂文·元扮演的富二代Ben:0票(勉强加上前文中那位情绪高昂的朋友,算1票)
其他:1票(什么?什么其他?这位朋友是比较喜欢小猫Boil吗?)

首先介绍一下5位被访者对《燃烧》的一句话感想:
1、Mr.WG: “肥肠锅看上去好好吃哦,好想让欧霸请我吃肥肠锅!” 2、驹子: “刘亚仁的软骨病挺可爱的” 3、槌槌:“谁说整容的女人不好看?!” 4、一只华猪: “想脱光衣服跳一曲great hunger之舞” 5、阿拎: “怎么他们都不用工作的吗?都这么穷了还不努力赚钱!”
Q1:你给《燃烧》打几分?(满分10分)给出原因。
▎Mr.WG:7分。
村上小说银幕改编打赢口碑仗的委实不多,往往苛求细节而忽略宏观风格,李沧东却并未尽失原味,不善表达的男性,对如迷女性的恋慕,铭心难忘的性,扑朔的神秘事件,这些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招牌元素都在影片中有细腻展示;
至于悬疑和追踪,李沧东加入的“猫”则起到关键作用,前段一直“神隐”的猫成为钟秀维系惠美的外因,后段又成为寻找惠美并推导毁灭结局的线索发挥解题功能,既照应惠美钟爱哑剧(眼睛看不到的并不说明不存在),又紧扣村上拿手的神秘感营造。

最赞的设计,是钟秀和惠美发生关系时洒落逼仄斗室的阳光,由远处的铁塔反射,透进黑暗的一线,一种一纵即使的光明与温暖,带着希腊悲剧“宣泄(catharsis)”的意味,象征让两个身份低微的边缘人也得到冰冷社会的眷顾,短暂享有自由的释放,相较Ben所代表的资本阶级轻易的取乐,这点舒缓压抑显得脆弱而珍贵,是对底层投以的怜悯。
但李沧东顾虑太多、束手束脚,他既想肩挑作为韩国电影扛旗手对现实洞悉和鞭挞的使命,又希望保留取悦商业流行的推理,但惠美“失踪”后叙事重点全部倾斜于钟秀的爱情执念及复仇,并没剖析贫富对立引发的身份、阶层困境与政治、经济施加给迷茫者的生存危机,无法升华到他自己受访时所说的对年轻一辈的整体关怀。(little/great hunger的隐喻太浅白,生怕观众不懂,有点媚俗相了,鸡肋)

铁塔反射的阳光
▎驹子:8分。
这部影片的“电影感”是非常到位的。首先,摄影非常精彩,既有各种表义的镜头,比如用变焦来暗示人物阶级的划分,也有忠实于真实性的长镜头,比如最后爆发复仇的七分钟。其次,表演十分到位,刘亚仁把底层的迷茫,甚至是被生活摧残太久后的愚钝,诠释得非常精准,而史蒂文·元塑造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反派。
最后,该片表义的开放性留给了观众许多余味去咀嚼,那么多线索,真真假假,但最终也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这样的“余韵”正是为该片加持魅力的关键因素。
我因为个人经验与对生活的敏感度,最终无法完全与该片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强烈共振,所以减掉两分。

▎槌槌:8分。
李沧东一如既往地聚焦底层人群的生存境况、切中了当代人根本的生存困境;摄影、音乐、表演完美配合,影片呈现出十分高级的“电影感”;
导演并未站在某一阶级的立场上,而是将人物放逐于自我的时空,情绪弥散、他再将之捕捉;导演一如既往地浇灌了对每个人物的理解和爱,无论是谁,我们都可以从他的挣扎和痛苦中找到自我的投射。

▎一只华猪:9分。
我喜欢李沧东在片中营造出来的悬疑气氛和叙事节奏,整部电影就像一首诗一样,在每天阳光唯一照进房子的时候做爱,一直接不通的电话,喂一只不存在的猫,想像晚霞一样消失掉的惠美。作为文艺青年无法拒绝啊哈哈。

▎阿拎:无。
没有打分的习惯,而且没太看懂,不知道该打几分,就不打了。

Q2:你觉得《燃烧》为什么能在戛纳场刊评分爆表,而最终未获金棕榈是否属于情理之中?
▎Mr.WG:
评分机制不同——场刊分数来自著名电影杂志“Screen”所选9位影评人的综合均分,而金棕榈则由主竞赛单元评委研讨后达成一致给奖,两拨不同的人,有出入太正常,何况影评人的确不足够代表大众。
▎驹子:
因为没有看过入围的其他影片,所以无法横向判断。但它未能斩获金棕榈,我认为不是片子水准的问题,应该和评委的口味有关。
▎槌槌:
属于情理之中。首先,场刊评分和得奖结果不统一是常有的事。不过分析原因,我做出了以下猜测:一、影评人与评委的口味不一定相同,尤其这次评委阵容多了不少演员。二、电影节评奖如今越来越讲求政治正确,《燃烧》中的女性形象可能触发了一些敏感点。三、相比前作,李沧东显然没有借该片完成突破,而这无疑会让熟悉他的评委感到失望。
▎一只华猪:
在戛纳时我一听李沧东的名字和《燃烧》的片名就觉得这部电影会爆,但现在看了片子的话,觉得他没获奖的原因应该是李沧东电影中一向被"诟病"的一点:女性角色的地位始终低下。戛纳都扯出了80多位女星站台了,怎么会给女性形象并不光鲜的《燃烧》获得金棕榈。
▎阿拎:
也许是因为影评人普遍都喜欢剖析解读,而《燃烧》提供了很大的解读空间,各种隐喻、悬疑,结局也出乎意料。没看其他提名影片不好评价是否情理之中。

Q3:你觉得《燃烧》中的人物塑造得成功吗?成功/不成功的地方在哪?
▎Mr.WG:
钟秀很成功,惠美及Ben不那么成功,所以1:2,整体人物塑造不够成功。
影片还是剧情先行,即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变化仍是依托剧情起伏的,剧情推展了,才能看到性格和心理活动变化,而譬如王家卫那样注重角色情绪先行的,则是剧情由角色性格和心理活动变化才能动起来,那样更易于演员深度发挥。除钟秀外,惠美和Ben的着墨有限,功能性更大,是剧情线索,而并未对其本身进行挖掘。
▎驹子:
我觉得人物塑造得很成功,李沧东用出色的编剧技巧,把每个人物的生活环境用诸多细节圆融地编进了影片中,男主角成长环境对他现状的影响,女主角的整容史,亲人对她的态度等等,都有力地支持了人物的行为动机,使他们寻求生命意义的逻辑分别自洽。
▎槌槌:
相对成功。但是和导演的前作相比,这一次的三位人物更像他旁观的路人甲而不是活在他记忆中的比邻人——借丰富的意象和追索的剧情,《燃烧》虽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社会的审视,却也减少了情感的共性。
▎一只华猪:
成功。就拿刘亚仁那个角色来说,在国内我想不到任何一个男演员可以演出他那种效果。一个文学系毕业的落魄青年,好不容易抓到惠美这根让自己对爱情燃起希望的稻草,却又必须在“了不起的盖茨比”Ben面前表现得体面和隐忍,本片大半数剧情都要靠刘亚仁不露声色的表演去推进,这个农夫少年的形象真的十分迷人。
▎阿拎:
成功。电影埋了很多线索,让观众自己去理解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演员细腻的表演也有助于解读。
举钟秀为例,电影通过很多方式交代了他的原生家庭情况。他的母亲从小就抛下了他们父子离家出走;父亲自尊心极强,没什么人情味,他和父亲也并不亲近。
电影里有一段戏是分开十多年的母亲突然找他见面,却是说起自己最近被催债的事。钟秀此时还是渴望母爱的,在看到母亲对着手机聊天界面笑得十分开心时,穷困潦倒的他竟然主动提出替母亲还那五百万。而母亲只是说了一句“你哪来的钱啊”,就又继续和手机那头的人开心聊天了。
这个地方必须赞一下刘亚仁的演技,看到母亲再次低下头对着手机傻笑,他凝固了一阵,叫出“妈妈”的同时颤抖着呼出一口气,表情有一瞬间的苦涩,他知道他再也不会从这个女人身上得到一丁点的爱了。于是他不再关心母亲的现状,转而询问起小时候家附近是否有过一个枯井,因为他现在关心的只有惠美了。
他和惠美对这个世界的疏离都来自于极度缺爱,极度孤独,就算是遇到彼此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反而走向了极端。

Q4:你最喜欢《燃烧》里三位主角中的哪一位? 钟秀、惠美或Ben,给出原因,或让你喜欢上这个人的一场戏/瞬间?
▎Mr.WG:
钟秀。沉缓的节奏下,刘亚仁的表演最经得起考验,原著内已过而立之年的微中年男子在电影里成了毕业菜鸟钟秀,形象上更契合刘亚仁,他神色中的惶恐、卑怯和愤怒,就像那一团落雪下燃烧的火,予人冷感和不安,他一定还会再拿影帝的。
说到喜欢的戏... 那就所有钟秀打飞机的戏吧,刘亚仁辛苦了,嗯。

▎驹子:
最喜欢李钟秀,或许这种喜欢带着一种怜悯。毕竟我和他的出身经历更为接近,所以更容易产生移情。当我跟随着他的视角一起逼近惠美失踪的答案,又目睹他无望地四处求索,几乎已经想冲到屏幕里安慰他。

▎槌槌:
我最喜欢惠美。很多人说惠美还是一个性别符号,但事实上影片最关键的价值和悬疑点都是由她引出的。
惠美无疑是病态的,她最后选择了毁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她的绝望绝不能用“丧”来定义,她在片中主动和男主角搭话、去非洲寻找Hunger都是她用行动进行爱的表达的证明。
我几乎是一瞬间就喜欢上了她。她不隐藏、不躲避。她承认自己的迷惘、却也用于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整容”,无疑是导演在这个角色身上加诸的价值隐喻——那些社会赋予你的牢笼,你抵抗不了,却可以将之改造为属于你的唯一。但要说最打动我的一场,无疑是她消失前那段在晚霞映照下的裸舞,是可以用“燃烧”来命名的一种美丽了。

▎一只华猪:
惠美。这个叫全钟瑞的新人真的很厉害,虽然是第一次演电影,但眼中一直都散发着占有整个屏幕的火光。最喜欢的一幕不是"Great Hunger之舞",而是她从非洲回来,坐在烤肉店里跟钟秀和Ben讲述旅行感悟时,说自己对那边的晚霞很迷恋,很想像一开始就不存在的那样消失掉。这段自述,表明了自己就是待烧的仓房。

▎阿拎:
这位很烦的答题人要求打乱顺序回答问题,答案会在最后揭晓,请大家原谅她。
Q5:你最不喜欢哪一位?给出原因
▎Mr.WG:
没有不喜欢谁。李沧东没有塑造正反派的二元对立关系,且惠美、Ben让人产生的情绪也没有厌恶反感,两位演员的表现也过关,没什么值得“黑”的。
▎驹子:
没有不喜欢哪一个角色,人人都有可爱之处,人人都有可怜之处。
▎槌槌:
我没有最不喜欢的角色。影片中的三个角色或多或少构成了一种镜像关系,他们互相映照、无法分离。
▎一只华猪:
Ben吧,感觉表演不突出,也不像富二代,可能是行尸走肉的格伦太深入人心了。

▎阿拎:
阿拎说她有事先走了,晚点再回答这个问题。(??)
Q6:你认为惠美的失踪跟Ben有关吗?
▎Mr.WG:
Metaphor(隐喻)——Ben口中所言被烧毁的棚子,钟秀并未发现被烧毁的棚子,所以被烧毁的棚子指的是?嗯,不然Ben出现在影片里真的是陪惠美旅游、喝酒、吃肥肠锅的么?
▎驹子:
我认为惠美的失踪跟Ben必定是有关的,因为李沧东在片中安排的无数线索都指向了这一答案。那只叫“锅炉”(锅炉?“Boil”韩式英语发音的音译?)的猫,那个“塑料大棚”的比喻,钟秀在Ben厕所里亲眼看到的手表,还有两个月后在Ben身边出现的新女友——天真、贫穷,她和曾经的惠美如此相似。但李沧东只从钟秀的视角讲故事,他将罪恶都留了白,这是一种叙事方式。
▎槌槌:
我一直觉得所有的谋杀都是一种权力的失衡。作为富人的Ben,打个响指就可以让犯过的罪消失于无形,而促使他杀死惠美的原因也同样来源于这物质富足后的精神虚空、权力于是成了他除却轻浮感的一种方式;而所有的自杀又何尝不是一种谋杀,杀是需要动力的,自杀的人往往率先杀死了他们的灵魂。相对应的,赤身裸体的暮晚独舞,已经宣告了惠美的死亡。
▎一只华猪:
当然了,全片各种细节(比如公寓洗手间里的一堆女性装饰品)都暗示了他就是一个生活富裕但内心空虚,喜欢靠烧仓房(杀害女性)来满足欲望的一个人,钟秀跟踪Ben去到的那个湖泊,就是惠美的葬身之处。

▎阿拎:
虽然看似有很多“证据”,但还是觉得有辩解的余地。Ben家里出现惠美的手表,也许是他让惠美留给他的纪念物;钟秀喊那只猫“Boil”,猫猫有反应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猫本来就不是愿意对名字做出反应的动物,它走向钟秀也许只是看心情而已。
不过我看完全片反而不太在乎这个问题了,悬疑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Q7:你认为《燃烧》更多是关于人物,还是关于阶级(意识形态)?
▎Mr.WG:
阶级。人物是阶级体现和外化,聚焦的核心也不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只是在阶级对立处理上李沧东本事不够,格局没撑起来,所以后段才像小我的复仇杀人。
▎驹子:
关于人物,也关于阶级,我想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解读倾向。我偏向于认为它更多是关于人物,在影片开始,影片就提出了“小饥饿者”和“大饥饿者”的概念,看似是阶级性的定义,但纵观全片,发现影片甚至是对这一概念的背反:无论你生活于怎样的环境,被怎样的烦恼包围,你都在步履不停地进行人生纵深的求索。看到天边尽头的晚霞便想随之一起消失,与口称最爱燃烧塑料大棚的人一样,都是在寻不到生存意义的困境中兜圈罢了。

▎槌槌:
源于阶级、落于人物。李沧东电影的一大母题一直是对阶级关系的追问,这部作品同样没有掩饰住导演的这种欲望,但是李沧东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他带着对阶级的发问、总是将我们拉入了人物。而当个人世界无限拉伸,阶级必将仅仅成为一种观看的标尺。
▎一只华猪:
阶级。电影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是揭示年轻人的焦虑,卡债压力、颜即正义、交际恐慌、居无定所,还得接受"了不起的盖茨比"构成的无形压力,我们与父辈的差距越来越大,却在工作中处处不如意,就算是再努力,也很难跨越阶层。
▎阿拎:
人物吧,或者是关于人物的“丧”。
我突然想到了最近很火的《创造101》,抱歉,我知道一个选秀综艺节目和一部参赛戛纳的文艺电影毫无可比性,但请纵容我这样比较一下:
如果说《创造101》是极致的正能量,那么《燃烧》就是极致的负能量。前者是女孩们追寻舞台梦,无论出身如何,颜值身材如何,唱跳能力如何,她们都想通过挥洒汗水去拼搏一把。努力,积极,屡败屡战,永不放弃,挖掘最大的自我潜能……一切代表正能量的词语都能在这个节目中体现。
而《燃烧》呢,三个年轻人,钟秀和惠美是底层阶级的边缘人,Ben是富二代,却都无所事事,无所追求。
钟秀有作家梦却连一点创作的想法都没有,更别提试图动一下笔。学文科的他一直在打体力活零工,后来连零工也不做了。惠美的出现给他晦暗的日子带来一丝光明,但他依然不想工作也不想写作。唯一一次写出了一点东西是为面临牢狱之灾的父亲写了一封请愿书,被里长夸文笔不错,听起来十分讽刺。
惠美欠了一屁股卡债,得不到家人的接纳。和钟秀一样,她也是各种打零工,赚了钱却不是还债,而是去学哑剧,攒着去非洲旅行,因为她想看布希族的“great hunger”之舞。
他们都是“little hunger”(最基本的温饱)都没有解决却渴望解决“great hunger”(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的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极度消极空虚的情绪,惠美实现了去非洲的愿望,也不过是得出“想随晚霞一同消失”的结论。
Ben呢,住在富人区,不愁吃穿,每天开着保时捷出门,和女孩约会,和朋友见面。表面人模人样,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烧塑料大棚的癖好。很多人分析,烧大棚其实是隐喻,他真正的癖好是杀掉他所交往的那些边缘女孩,因为他认为她们就像那些废弃的塑料大棚一样无用,无人在意,亟待清理。不管是否如此,那都是他内心空虚的表现。他通过执行自己的道德审判,排遣生活的无趣。
在找不到人生意义的“丧”这件事上,有钱人和穷人是一样的。

看到阿拎老师把《燃烧》跟《创造101》对比,我整个人跳了起来,拍手叫绝!太精彩了,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我们的阿拎老师接着回答了问题4和问题5:
▎阿拎:
这两个问题可以一起回答了,都不喜欢,原因如上,太丧了。我还是比较喜欢《101》积极开朗的小姐姐们。哦,对了,《燃烧》里面我就是喜欢那只小猫咪。

阿拎说想把刘亚仁换成她自己,exo me?全网都在刷想做那只猫ok?
Q8:你觉得《燃烧》是李沧东最好的作品吗?谈谈你心目中的李沧东
▎Mr.WG:
当然不是。豆瓣打五星的人多了,这片就值得好好琢磨是不是真的值五星——李沧东有野心也有实力,且实力也不俗,但当野心扩张时,请一并提升你的实力——当然这不容易,30分到60分的进步,和80分到90分的进步,难度系数不同。
▎驹子:
很遗憾,因为没有全部看过李沧东的全部作品,所以无法把《燃烧》带入李沧东的作品列表中逐一比较。李沧东作为韩国的文化部长,可能自身有更深重的责任意识,所以他的影片经常带有充沛的情绪,聚焦边缘人,加入了强烈的社会反思,政治隐喻。这一点,在他对原著《烧仓房》的改编上就可窥见一斑,毕竟,《烧仓房》的阶级属性并不明显。
▎槌槌:
《燃烧》显然不是李沧东最好的电影。我心中的李沧东是一个有很多忧伤心事的冷血大叔。一面惆怅着“你怎么都不记得我们的故事”,一面却又用一个个残酷的故事去肢解他所面对的人生。所幸,那对人类的爱,让李沧东的电影总能够在人性的碎片中折射出秘密的阳光
▎一只华猪:
没看过李沧东的其他作品,但看完《燃烧》后,以后他的每一部作品我都会关注。
▎阿拎:
也没看过李沧东的其他作品,感觉是个文艺与冷酷并存的导演。
文/ 坨坨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