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敏导演是一位优秀的传播学者:对《千年女优》和《未麻的部屋》的思考
写在前面
很少聊电影,但其实我算是半个狂热影迷,喜欢各种电影史(现在看来主要是好莱坞的文化工业史)。电影是我了解世界文化的一个窗口,于我而言具有非常强的启蒙意义。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迷上了好莱坞电影,记得那个时候最喜欢佩内洛.普克鲁兹和瑞茜.威瑟斯朋,当时她俩都还没拿过奥斯卡奖,地位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到了大学不太聊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次兴致勃勃地和一个舍友在聊奥斯卡奖历史的时候,另一个舍友忽然讽刺我,觉得我很装X。从那之后,我就渐渐减少和别人谈这个爱好的频率了。因为觉得电影这个东西有时候仅仅作为自己去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就够了,没必要跟大家分享,在年轻人的圈子里聊自己的兴趣很容易被认为是在装蒜…因此也就没必要再继续对话。

思考电影的另一种思路
不过在大学阶段,通过听课阅读以及结合自己专业的知识,我自己对电影的兴趣爱好也确实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关注电影本身转向了关注电影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以及整个电影产业的文化工业属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公众号之前的几篇文章),也就是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

最近看了几部日本动画电影导演今敏的作品后,就有种很强烈的“想说点什么”的冲动。电影本身是精彩的,但通过将这个导演的几部代表作串联起来其实能够发现更多的东西。
今敏的作品想必大家都早有耳闻,《千年女优》、《未麻的部屋》以及《东京教父》都是响当当的名作。最近在思考他的作品时,突然发现他的作品非常具有可解读性,作为了解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案例非常合适。其实其他电影导演的某些作品虽然也可以作为今天主题所要讨论的案例,但是像今敏这样隐秘地跨越两个学派、并且贴近当代年轻人喜好的比较少见,而且他的作品关注度相对高一些。所以将他的作品作为案例非常实用。
本次要聊的是今敏的两部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千年女优》和《未麻的部屋》,两部电影都是描写文化工业的作品。《千年女优》讲述了女演员藤原千代子终其一生去追逐自己所爱的故事,《未麻的部屋》讲述了女明星末麻从偶像转变为歌手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两部作品在我看来,分别重现了传播学中传者-受者结构化两端的思考方式。《未麻的部屋》强调的是文化工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变异形态,而《千年女优》则体现了演员、观众参与文化工业生产及解读时的个体能动性。
一、编码与解码:你方唱罢我做主
在传播学研究里有一个法兰克福学派和一个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尤指早期)的主要观点是,电影、音乐等文化工业行使着社会控制功能,人在消费娱乐产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被文化工业所麻醉,忘了生活原本的样子,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这一论述和我前段时间发的《景观社会》的读书笔记有些类似。而今敏的《未麻的部屋》在我看来就很明显地表达了法兰克福学派所要说的东西。
女主角末麻本身是一个偶像歌手,但在经纪公司的要求下她开始向演员这个职业转型,但是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未麻、未麻的经纪人以及未麻的狂热粉丝,三个人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精神上的分裂。未麻的经纪人因为末麻没有帮助自己实现成为偶像的梦想开始将自己想象成末麻,她想要杀死现实中的末麻。而末麻的忠实粉丝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分裂,她认为真正的那个末麻是生活在网络里的末麻,现实中变成演员、让她失望的那个未麻才是应该消失的那个人。而女主角末麻在整个过程中也只是一个被经济公司操纵的木偶,内心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裂与挣扎。

仔细看下来,整个故事实际上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教科书,人在消费文化产品时忘却了现实的存在。无论是参与文化工业生产的人、还是消费文化工业的粉丝,都被整个文化工业所牢牢束缚住。
而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是,另一个学派,伯明翰学派则强调了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自主能动性。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虽然各种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编码)中,不可避免地会植入一些作者的价值观念,但是人们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解码),人们会根据已有的价值观念去对文化产品进行自己的再解读,并将其联系到现实中来。这一点在《千年女优》中很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女主角藤原千代子在晚年时期接受她的影迷采访时想起了自己年少时曾经喜欢过的一个人,在回忆这个人的过程中,她脑海中不断闪现自己整个演艺生涯。也就是说,她的所有作品实际上都是她在追逐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过程中的缩影,艺术是为人生所服务的。而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千代子的粉丝虽然看似对千代子有着极度崇拜,但电影最后表明了实际上他早就知道了千代子背后所隐藏的悲剧,令他着迷的不是千代子的演艺作品,而是千代子背后的故事。

整部电影的两个主角,女演员和粉丝都只是将电影作为自己生活故事的体现,具有解读上的高度自主性,他们看待电影的方式是根植于他们生活经历。
二、技术与人性本质:谁在决定谁
接下来从传播学批判学派来到媒介技术学派,虽然分属不同的两个学派,但是传播学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来源就有媒介技术学派的影子。
媒介技术学派奉行技术决定论,也就是说,技术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形塑我们整个社会,形塑人的思维方式。《未麻的部屋》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个观点,影片中的三位主角都成为了电视和网络的奴隶。受技术的影响,他们改变了自己认识世界方式,最后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惨剧。表现同样主题的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威廉.霍顿和费.唐娜薇主演的《电视台风云》,这部电影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人被电视所控制,失去了理性。

而《千年女优》则拒绝这一观点,这部电影认为,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人性本质”才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点在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句话中表露无遗。在表达为什么要终其一生追逐那个男孩儿的原因时,千代子说出了一句话:“毕竟,因为我喜欢追寻着那个人的自己”。我认为千代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追逐偶像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优秀,有多么吸引人,人需要有一个精神寄托,这是我们的祖先留存在我们基因之中的需求,远古时期就有的那种对于领袖的崇拜在人类文明出现8000后的今天仍然没有消失,因为这是人类最本质的特性,偶像崇拜是人本能的需求,媒介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偶像的平台或是工具罢了。

三、对现实的思考:寓言是否成真
按照惯例,在文章最后应该有一些对于现实的思考。想来想去还是拿最近比较火爆的创造101举例,这个综艺其实就能从我今天所提到的两个观点去进行思考。一方面,创造101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工业产品,它所创造出来的女孩儿实际上就是流水线产品,是被“规训”过的女性形象,符合这个时代审美价值观的产品。它能产生这么广泛的影响力体现了文化工业的“麻醉”功能。而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中,观众们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会根据已有的价值观去对其中的某个偶像进行解读,例如同志群体对于王菊的喜爱是因为在她身上,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讨厌杨超越的的人多是这个社会上比较成功的一群人,杨超越没通过什么努力就获得成功的经历让他们无法接受,因此他们也只是将自己生活中对于此类人的厌恶转移到这个小姑娘身上罢了。

我在此文并没有提到我支持哪方观点,因为确实,两种观点在整个社会中是并存的。在我看来,哪方都没有占据主流。用“中庸”得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才是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