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妁之言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引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那就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其则不远”)。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关系,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
此诗歌者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此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文君总结:此诗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宣传之文,前三句都在说娶妻就像一把斧头配一把斧柄(一夫一妻),要配得刚刚好就必须有“媒”不可。然后才有第四句:娶到好老婆(斧柄相合)的男人,就能够享受到妻子的笾豆有践(家务有条有理)。《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
这首诗还有一处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用木头做的斧头柄配好了斧头结果却用来砍木头(砍自己)。在诗经中,因为一贯秉承天真无邪,所以这里肯定是被理解为“物尽其材”,比兴喜结良缘,亦是“人尽其用”。从此就定下了规矩:明媒正娶才是合法婚姻关系,其他的叫苟合,叫私奔,叫门不当户不对,都是不正当的夫妻关系。再后来就有了孔子老人家说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孔子说了这话也定下了一个规矩:择良木、择贤主属于忠义之行,其他都是奸佞小人。再后来就道不清说不明了,起因源自一个成语叫“煮豆燃萁”魏晋.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下意思就完全搞反了,一下子赋予了恶意。不过倒是跟现在很多不幸的婚姻如出一辙:当年你侬我侬、信誓旦旦的组成了家庭,到了后来夫妻不合,互相伤害,最终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到了新的时代,斧头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这也不代表媒妁之言就已经过时,夫妻搭配、干活不累,不但不累,还能生出可爱的Baby。就像用稻草烧火煮饭一样,稻草化成灰,却把清香融入了米饭,稻草灰还可以在端午节用来煮粽子,而粽叶里躺着的依然是熟悉的稻米,这种缘分,有可能就是当年媒妁祝福的预言。稻草稻米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吃饭长大的人自然也长了稻心,所以文君相信吃饭长大的中国人,就是比吃面包长大的外国人有爱心,这是命中注定的,都不需要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对于文君而言,只有把吃粽子提高到如此有爱心的高度,才能彰显我这文雅之心,祝端午安康,天下太平。
-
方空空 转发了这篇日记
稻米煮饭总(粽)是情:粽子拆开‘米’和‘宗’——米的宗旨——饭的信仰——爱心的传承。读诗经,学吃饭,看了此文,有没有发现自己吃了这么多年的饭,却从未发现吃饭这件事情还如此专一与深情。
2018-06-19 2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