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的这一年回看高考

2018年5月,顺利答辩,6月博士毕业,虽然还在以每天12小时连续高强度工作着,但是,是的,人生的这个阶段暂时告一段落了。
过生日的时候出去和朋友吃了饭,归途遇见一场意料之中的大雨,躲进路边星爸爸里,看到豆瓣上有人聊高考。那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据说高考的时候妈妈们会穿旗袍,取旗开得胜之意,看着窗外的大雨,突然想起来高考那天抽到在本校考试,所有老师都在门外送考,语文老师穿的就是旗袍,好看的宝蓝色,或者红色?颜色却是记不大准了。
高中生活其实很不错,目标明确,并且我在的那所高中风气很民主,老师很尊重学生。高三下学期,学校每天下午最后两节自习都改成考试,所有科目轮流考,所有周末都用来模拟考,以至于到了高考前已经彻底没感觉了,感觉这是又一个周末,不过考完这次就没有下次了。
高三在睡前会轮流看《红楼梦》和《京华烟云》,只看自己喜欢的部分,比如大家在一起连诗,比如木兰出嫁姚爸爸请人放的烟火,睡前阅读大概让我有一种无论发生什么都存在的安全感,就是你看,不论考砸了考好了,他们还在烤鹿肉,木兰还是个心智坚定豁达的姑娘。
高考前睡的不大好,因为怕迟到。真的有一次模考的时候我起晚了,迟到一个小时,当时已经想要不就不去了吧,后来又想到我们每次模考完都要重新排座位,弃考没有成绩肯定是最后一名,座位是个麻烦事,所以还是去考了,监考老师看到我一边吃惊一边给了一张卷子,那科是语文,考的还不错。
高考那天没有预料的是堵车,家离学校只有三站,但是等不到公交车,也打不到车,走了一站地之后特别绝望,因为心绪有点乱了,在一个十字路口濒临崩溃的时候,有一辆车停下来载了我,那是一个送考的家庭,我除了感谢和庆幸没法再有更多情绪,有意思的是,我爸在考完理综之后突然想起来要去接我,但是我事先不知道,也没带手机,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了,老爸载了一个考生送人家回家了。两天的考试,考试内容我一点都想不起来,估计现在把那年的考题放在我面前我都未必能意识到这是决定了我之后将近十年生活的几张纸。我能想起来关于考试的是,理综有一道大题没做出来,回家被我爸问起告诉他,结果他长吁短叹,我本来是没什么的,因为在高中有一个老师让我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一场考试里,你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得到你能得到的所有分,理综的最后一道大题不在我的预算里,但是老爸的反应让我有些忐忑,于是一向在考英语前都睡的很好的我,那天中午没睡着,下午一时冲动改了两个选择题,此生高考英语止于差两分140,这个锅我爸得背。不过自那以后我会着意训练自己应对突发状况。
考完试大家拿了答案,对完发现自己跟预料中一样稳定发挥,开始填志愿,只有一个字能形容当时的自己,懵。我们家的放养式教育使得爸妈其实也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英语老师觉得我是当翻译的料子,生物老师建议我学牙医,我爸妈想让我学中医。我是想当翻译的,但是估分填志愿我觉得上北外没有十足把握,牙医呢老爸找朋友问了四医大,结果是如果我是个男生是肯定没问题的,于是我的第一志愿填了中医药大学,但是我想了想,我没法坐在那里给人号脉,扎针什么的太玄了,于是改填了财经类,然后找同学聊天,看大家都准备去哪儿。有一个同学填了生物,在提前批里,我想着生物也蛮有趣的,而且提前批我的分数肯定不够,随便写写好了。
那个时候我发现人生是特别有意思的,我发挥的比稳定更好,于是去学了生物。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直接回房间哭了一会,想了想要不要复读。高三时我常常看的一部电影是《高三》,其实跟我的高三一点都不一样,但是莫名看了很多遍,可能觉得太艰难,所以觉得可能没法复读。后来表妹高考失利,那年我大学毕业,我劝她复读,她那年17岁,比我高考时还小一岁,但是也还是没有复读。之所以劝她复读,不是因为复读一定会更好,而是,在那个年纪,当你觉得还可以有选择的时候,应当去试试,时间还很长,不会有更坏的结果了。当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每个人能到达的属于自己的那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岔路口我们选择了哪个方向,这听起来有些宿命论,但是说的鸡汤一点是我们终将找到我们自己,无论你做什么。
假如,我是说假如,我能重来一遍,我不会选择生物并且走到今天,但是我明白,PHD的5年里我思考过的问题和得到的答案无论我做别的什么其实都会是一样的,所以我更喜欢现在,不抗拒,坦然的接受自己,更何况,没有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