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秦汉篇(六)
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秦汉篇(六)
殓尸玉亦称葬玉,是指那些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一般装饰性的随葬玉器并不属于殓尸玉范畴。它的使用早在秦汉以前就有发现,在汉代人眼中,墓葬是人死后所居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历代玉器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吕氏春秋》曾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其中“含珠”是指死者口中所含玉珠,“鳞施”即是将玉片编组成似鱼鳞状的物件,覆盖于死者的面部,后来人们又经过改善发展,将这种以缀玉作葬具的风习演变成了一种玉衣的形式。汉代人不但企望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而且死后也希望尸体不朽、灵魂不灭,于是对具有神秘色彩的玉石十分迷信,不但把它视为神圣之物,能够驱灾辟邪,而且还认为它有万能奇妙之功用,吞食可以长寿,死后佩戴能保尸骨不朽。因此,汉代统治者不惜工本,专门为死人做了大量的殓尸玉,主要品种有玉衣、玉塞、玉琀、玉握、玉棺等。


玉衣之名,始见于《汉书》,又称玉押或玉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使用的殓服,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玉衣,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8片,金丝约700克。玉衣的形式与人体结构比例相同,可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鞋子五部分,由于玉衣都是用琢磨规整的小玉片组成,玉片之间再由金丝加以编缀,故有“金缕玉衣”之称。同时根据人体各部位形状不同,玉片的大小和形状也有区别,大部分玉片呈长方形和方形,也有少数为梯形、三角形等。

玉衣的制作初看似乎很简单,实际却需要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首先必须按照人体的比例进行设计,选材开料后依照规格琢磨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玉片,再开钻孔、抛光,然后还要用金丝编结玉片的四角,用丝织物将每一部分的边缘包裹缝合,使其整齐、合体、美观、华丽。如若其中一片玉片不合要求,那么玉衣便会鼓凸不平或根本无法缀结,因此,玉衣的制作是一项相当精细而又了不起的工程。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西汉殓尸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将继续分享这个话题。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们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玉器清赏,如是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