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红》到《闯入者》:王小帅的返乡之路
热度 5已有 1513 次阅读2015-5-8 16:37 |个人分类:随手写|系统分类:电影·音乐·读书| 电影上映, 三部曲, 王小帅, 吉普车,口水战
昨天下午去看了《闯入者》,不大的厅里坐了大概十来个人,全天的排片也只有这一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从这部电影上映开始,就开始了关于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口水战,这样的争论实在不新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类似于所谓“月经贴”,但是无论怎样争论,最后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得不出任何结论,不了了之。在热闹的争论,没人在乎这究竟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讲的是个怎样的故事,或许我们不关心这个问题,久矣。
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王小帅个人的故事,在我们这个时代,个人的记忆是最不被需要的,因为它注定是被大众排斥的,轻者伤感,重者痛苦、压抑。更何况,个人的记忆还被放进来历史的宏大框架之下,王小帅的电影承载的或许不多,但不可谓不重,尽管表达的方式已经是尽可能的轻。
从《青红》到《我十一》,再到《闯入者》,王小帅终于结束了漂泊,完成了离乡到还乡的过程。“三线”三部曲,每一部都是围绕着离开引发的冲突,《青红》里离开本身似乎不成问题,开来一辆吉普车,一家人就都走了,问题是青红的青春已经扎根在了三线工厂,父亲坚决要离开是对女儿的粗暴伤害,一如当初国家政策对父辈们的伤害,历史在重演,并且不断地制造悲剧。
《我十一》故事相对复杂了一些,双线并行,最后因为一件白衬衫交织在一起。这部电影发生的时间要早,政治环境还非常紧张,离开还是不可想象的事,工厂里的工人们只能趁无人时唱唱家乡小调聊以安慰,而谢家作为想要离开的先行者,也率先发生了悲剧,谢觉红为了离开而遭凌辱,谢觉强为妹妹报仇而杀人。王憨的父亲承受着政治环境对人性的压抑和不得志的痛苦。
《青红》和《我十一》都以青春期人物作为主角或是故事视角,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青春片,而到了《闯入者》是离开之后的故事,是离开的余震,主人公变成了一个老人,电影变成了关注老人生存状况的家庭伦理题材,而老人的身上还背负着历史的罪,为了获得返京名额揭发老赵,等待她的是赎罪。
其实从电影中老邓的生存状况中,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她曾经的罪行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老邓回到了北京,却不能融入北京,故乡反而成了异乡。大儿子发了财,但是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和老邓格格不入,二儿子是同性恋,自然是老邓的心头痛。
曾经的罪行潜伏在老邓的生活中直到老赵的孙子红帽少年的出现,红帽少年虽然是一个入室盗窃并杀人的罪犯,但是对老邓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伤害,那些骚扰电话、跟踪、举刀杀人在真假虚实之间,或许只是老邓的心中的阴影、幻觉,而老邓需要为自己解脱,赎罪。
她选择了回去看看,老邓回到工厂时那段残破不堪的工厂的空白镜头,伴随着歌声,算是王小帅对于三线记忆的一次尽情宣泄,老邓去老赵家忏悔,并发现红帽青年,她没有报警算是为自己赎罪,但是实际上她并没有宽恕红帽青年的权利,因此红帽青年在逃跑的过程中坠楼。这已是另一段悲剧,另一段人生。
三部曲,每一段都以死亡为代价,以死亡为结局,青红坐在汽车里,听见远远的枪毙恋人的枪声,王憨和小伙伴追逐着押犯人的车,从局外旁观到切肤之痛,再到闯入者里伤害已经延伸到了下一代以及不相干的人,随着红帽青年老赵孙子的死亡终于落幕了。
而老邓回到贵州厂区,用当地方言买水果,也意味着王小帅从《青红》时期的执着离开,来到了妥协的“回乡”,用一个闭合的圆,为三部曲画上了句号。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元嘉草草 2015-5-12 09:46排片真心太少了,一天就一个场次还是早上,今天一看,索性一场都没了回复水清莲心 2015-5-12 11:21存心不想让人看的排片,只好等着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