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蕉城林振翰的前世今生
林振翰(1884-1932),字永修,号蔚文,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宁德蕉城(今宁德蕉城城区)。是我国近代著名盐政专家,也是第一个把世界语引进国内的学者,其著述有百余万言。现存于世的著作有《中国盐政史》、《盐政辞典》、《精盐调查录》、《川盐纪要》、《淮盐纪要》、《汉译世界语》、《英文正字》等。

林振翰出生于士绅家庭。其父林延伸,号理斋,清末举人,曾任罗源县教谕,是维新派代表康有为的好友,康有为曾书“天下为公”横幅以赠。后因时政日非,弃官归里。他视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认为“科举功名乃无用之事,学习西洋科学,振兴实业才能救国图强”,在地方公益上多有建树,是个通达时务的地方实业家和教育家。民国初期,他在蕉城漳湾一带围塘造田三千余亩,兴办造纸、制瓷诸业,尤以茶叶精制厂最为成功,据传所产“一团春”花茶于民国四年(1915)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银盾奖。林理斋关注地方教育事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碧山小学堂,首开宁德县分科教学制度,培养了许多实用人才。他轻科举仕途,重实业、教育的理念和作法,对林振翰的思想成长具有深刻影响。

林振翰从小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用功学习,受到扎实的旧学训练,十三岁时被父亲送到福州,在美国教会办的格致书院学习外文。他还曾向陈衍先生(《福建通志》作者)学诗。十八岁时应试补弟子员,但他未走科举老路,仍入福州鳌峰、致用书院学习英语等各门新知识,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选送“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深造。

在京师译学馆学习期间,林振翰崇拜康有为、梁启超、魏源、林则徐等人,服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强烈愿望,期望世界各国能用一种统一的文字交流。于是林振翰广泛浏览国外资料,终于从数百种国际共同语言方案中,比较出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方案最为简明,决心汉译其《世界语》原著。经过两年殚尽心力的努力,终在宣统三年(1911)出版了《汉译世界语》。

该书成为全国第一部世界语教材,在国内某些高校中发行。礼部郎中林栋曾为之作序,指出“学者能先熟是书”,不惟“习各国文学较易”,且可把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林振翰强调世界语易学,文法简单,可省强记。

《汉译世界语》于民国二年(1913)再版发行。随后,林振翰又编著了《汉文世界语互译辞典》、《英文正字》。林振翰所著的《汉译世界语》是柴氏著作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适应了当时对世界语教材的需要,它与二十世纪初的其它五种课本一道,共同促进中国早期世界语运动的开展和世界语的普及化进程。
▍内容来源:参考宁德市志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
豆友242171412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02 15: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