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三观,我的三观,他的三观
人与人之间的能够友好的相处,最终是三观的和谐相处。在“你我他”之间,三观之间存在的是更多的差集,而不是更多的交集,这也就是“你我他”不能走在一起的原因。
话说:明朝有一个捡大粪的,他说:如果我当上了皇帝,我就让粪叉子变成金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念呢?粪叉子是金的意义是什么呢?
可以说,每个人的性格,脾气,观念,是可以追溯到过去,过去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人的三观。举个简单的例子:老一辈勤俭节约的精神,是因为他们经历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有些甚至经历了差点饿死的境地。到我们这一代,能吃饱,而且吃的比较好。现在,去食堂或饭店吃饭,很少看见能把米饭碗吃的一粒都不剩,大多数人对于自然,对于粮食的敬畏感已经不存在了。在读学期间,我就遇到过一位自四川的同学,和他在一起吃饭,他的饭碗是最干净的,不剩一粒米饭,着实令人佩服,而我现在也是在改变,吃米饭尽量一粒不剩,盛多少吃多少,对于粮食的始终保持敬畏感。
上次听室友说:有96的妹纸堵他的门,要和他谈恋爱。这种现象在这个社会 可以说屡见不鲜,尤其是大城市。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什么原因?与个人的过去的经历,与这个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上的恋爱自由的观念,加上个人性格较开放,敢于去争取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等等。有时候,我也会敲妹纸的门,问她:能把你姐姐的电话号码给我吗?姐姐的不行,把你哥哥的号码给我也行
无法重构过去,也就无法改变自己的观念。当然,你可能说好的三观,为什么要重建?当然,观念是好是坏,这个是自己的认知范畴,也需要加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标准。比如拜金主义,这个不是我们社会所倡导的。
待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