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少年时
这是我第二次完整地看完《德米安》这本书,第一次在大学生涯的起始,第二次在大学生涯的末尾。时隔四年,感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年前,我刚结束了自己的高中生活,虽然自诩为爱阅读,但真正看完的书并没有几本。暑假的三个月里捧着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这也算是开启了我对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思考,可惜我现在已经不思考了),就这样带着空无一物的脑袋进了大学,没有知识,没有方向,只是有着随遇而安的妥协能力。
军训队列里旁边的女生一次在休息时问我,你看过《彷徨少年时》吗?我说没有,我以为接下来她要给我讲讲书中的细节,因为作为一个整天看言情小说的女生,在高中时和同学交流一般节奏都是这样。但是并没有,她只告诉我,这本书真的很好,她可以把书借给我看。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完的感受:鹞鹰这种意象让我感到害怕;德米安真的是个好人,辛克莱很幸运;他俩应该是同性恋吧,最后都接吻了;那辛克莱和艾娃夫人又是什么关系啊,怎么还母子上阵了。当年,腐女当道,BL风大兴其势。我给书主人发消息,用了很调侃的语气,讳莫如深地说他俩很基。她听完很生气,一副非常无语、不欲和我多说的样子。当时挺不理解她为何这么生气,只是反思自己不应该那么讲话。
大二的时候我看了《在轮下》,于此,我才慢慢地感受到了《德米安》的主旨。汉斯也大致经历了和辛克莱相同的境况,但是结局如此不一样。汉斯最终“丢落在车轮下”,而辛克莱在德米安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了寻找真正自我的过程。我也一直试图在思考,辛克莱寻找的到底究竟是什么,这个结果是否值得?鹞鹰的意象渐渐也不再可怕,它代表了一种冲破天空的力量。德米安在我的心中,也渐渐演化为一个人形,一个具体的面容,他总是穿着黑色的呢绒风衣,身形笔挺,走在潮湿黑暗的小巷里,他的下巴有些方形,显得面容坚毅,当他看向我的时候,他的瞳孔没有放大也没有缩小,一如无波的古井,深邃幽深。
最近,论文写完,觉得无事可做。在图书馆几乎空了的书架上辗转寻觅一本可以用来消遣的书。又重新看见了这本,小小的,薄薄的。这一次我很平和地看完了这本书。仿佛透过了铅印的文字,看到了一切。我渴望拥有一个德米安来指引我。我渴求的是将心中脱颖而出的渴望付诸于生活,我希望这个过程不要如此艰难。四年的大学生活,看似一帆风顺,实则却是跌跌撞撞、又疼又美的成长。无数的夜晚,仰头看着星空,鼻腔里的酸楚迅速逼向眼眶,泪水盈满的一瞬间,仿佛前行的路又有一丝确定。
再去看豆瓣热评,看到有人说辛克莱和德米安之间的同性之爱,我仿佛懂了那个女生的感觉。辛克莱和德米安和艾娃夫人,无关男女,只关命运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