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信》有感
端午节放假在家的这段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读完了东野圭吾的小说《信》,不得不承认一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觉得它可能是一本中规中矩的作品,毕竟没有获奖,也不是什么代表作。
但有些事情真的难以预料,首先故事的切入点很独特,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男主的哥哥为了弟弟上大学不得不行窃,冲动杀人后入狱,两个苦命的孩子只有一个继续留在社会上生存,变得更加苦命。伴随的不仅仅是无依无靠,更多的是作为抢劫杀人犯亲属受到的鄙视嫌弃。弟弟受到了升学,工作,恋爱,音乐等等方面的不顺,或多或少的都与哥哥的抢劫杀人犯的身份有点关系。
生活在收获社长的指导和陪伴理解的爱情后获得了些许的转机,男主也如获至宝般的获得了自己的小情人----女儿。女儿同样被零落孤立的境遇让他本来与哥哥及自身的和解再一次陷进了迷惘,这一次的窘境即使睿智的社长也不愿多加指导。最终,男主决定断绝了同哥哥的亲属关系,并鼓起勇气去受害者家属家赔罪,获悉哥哥也终将断绝每月的道歉赔罪,为自己的赎罪画上句号,就像自己为受到的不公待遇画上句号一样。
后半段的结尾,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弟弟顶住社会压力努力生活的故事。到头来这是个对于社会堂堂正正,对于自己的哥哥也堂堂正正,对自己的感受欲望也堂堂正正的故事。杀死的是别人,同时杀死的也是社会中的自己,我不禁感叹,男主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堂堂正正的完全断绝与哥哥的关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逃避,然后默默承受。这个略带悲情色彩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也让人遐想连篇。
这可能是一个教会我学会拒绝的故事,或许有些时候我们会碍于亲情,友情,面子,默默承受坏的影响,能躲就躲,躲一会是一会,从未鼓起过勇气。这可能是一个教会我看人的故事,他家里人怎样,他本人就会怎样吗?这可能是一个教会我专注于自身感受,追寻自我的故事,即使区别于舆论的眼光。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