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疲倦的困惑
夜已经深了,时钟指向了11点整,街道渐渐的安静了下来,白天的喧嚣只剩下窗外零星的雨滴。
雨其实也基本停了,但生产群里的一条条微信似乎并没有停顿的意思。
自己管的那条生产线,此时设备故障频频,那一条条“报障”的微信使得你心烦。
怎么办,虽然有些困,但自己负责的生产线停在那里也让你睡得不得安宁,既然没正常生产之前也睡不着,还不如写点什么。写点什么了?刚巧《少有人走的路》这部书已经差不多翻完,还不如随便写点什么。
《少有人走的路》,英文名“The Road Less Traveled”,作者斯科特·派克,是一名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医生。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非常老的书,第一次出版于1978年诚如作者自己坦述,这本书出版以后,没有任何大吹大擂的宣传,它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78年出版,直到5年后才登上全美图书畅销榜。
“登上畅销榜已经极不容易,而在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20年”那就有点神乎其神了,但这本《The Road Less Traveled》做到了这一点。
这本书不是我们常见的小说,也不是散文,而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之所以说它通俗,是因为它不像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或阿德勒·弗洛姆的《自卑与超越》那么深奥,我也看过《梦的解析》,感觉看的很累,很多也似懂非懂,在弗洛伊德的很多梦的解析里,还没有解析完,自己就可能进入梦里。
而斯科特·派克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你可以完全看的懂,因为看的懂,没有太深奥的理论,很多东西你可以称为它为心灵鸡汤。
在一个有巨大落差的社会,在你疲倦而感到困惑时,有时还是需要一些心灵鸡汤来自我安慰。
中国有个著名的学者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会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人与物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问题,三是人与内心的问题。
《少有人走的路》试图解决的,正是第三个问题“人与内心的问题”。
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作者自己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并不讳言,他本人也曾经接受过心理辅导治疗。
东西方文化有个最大的差异就是,东方文化比较含蓄、性格相对内敛,西方文化比较直率,性格相对放开。
面子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之本,比如说明明生活的并不如意,但表面看来还是要微笑满面,明明不喜欢某一件事,比如工作中行不通的一种体系的推广,但我们还是要装的充满热情。
其实我们的身体里始终有一个病态的自我——它或大或小,它畏惧改变和努力。
这本书有4个大主题,其实就是书的目录的4大章节,这4大章节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每一个大章节里面的小目录就是去具体分解这4个大的主题。
在这篇短文中如果非常细的去对这些章节进行分析或评论显然是没必要,同样也是做不到的,我们选一个“自律“部分最重要的核心内涵简单讲解一下。
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坚毅、果敢地去解决人生的痛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为此作者总结了自律的四个有效技巧,即“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
午夜都已过了半小时,生产的微信群里总算传来设备正常的好消息,文章赶快打住,这篇文章本来就是就是等候设备修理过程空档时写的,以免自己睡着。
最后几句收尾的话,还是把斯科特·派克的一些警句写上,这些句子展示了作者的思想。
1、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
2、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3、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4、浅水喧闹,深潭无波。
5、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将哭的旅程,心灵的成熟将是十分漫长的过程。
阅读此书能为我们心智更为成熟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