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走进旷野的记忆

2018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李娟的《冬牧场》。
因为有太多觉得很好的句子想要记录下来,所以边读边记,进度很慢,终于在月末的时候读完了。
沉浸在冬牧场的气氛里,这个冬天,也变得特别起来。
今年的初雪,是好多年未曾遇到的属于南方的大雪,雪后的早晨,我一个人走在校园里,走在空旷的草坪里,大片的雪地,只有我身后的一串串脚印,安静而美好。
我不禁想起李娟笔下的冬牧场,以及她一个人走在旷野里的那些心里所想。
《冬牧场》真的是很适合在冬天读的书。
和旅行不同,这是一篇深入牧民生活的记录。
和一般的记录不同,李娟以她独特的内心,记录所见所闻所感,那样细腻,温柔又坚强。
我太喜欢她的文字了!
在看过她的《我的阿勒泰》和》《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之后,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读的过程中,因为太喜欢了,想起开始读李娟,还是因为收到了一套生日礼物是李娟的书。
于是,给曾经送我李娟的书作为生日礼物的tulsi姐姐发了一条微信说,
tulsi姐姐,谢谢你之前送我李娟的书,这两天在读她的《冬牧场》,真的是很喜欢很喜欢!
她回复说,真好。
她一定明白我的心意,也一定感受得到,一本志趣相投的好书,给获赠之人的诸多感动和感恩。
我的回复,也同样感动着她吧。
已经相识很久,却还保持着最初认识时那样的心情,这样真好,我无比珍惜。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
开头,依然是她那样有点幽默的叙述:
然而这个冬天,我终于要像模像样地做一件作家才做的事了——我要跟着迁徙的羊群进入乌伦古河南面广阔的荒野深处,观察并记录牧民最悄寂深暗的冬季生活。于是我妈赶紧四处散播这个消息,并进一步宣扬我的不同凡响。然而如何让牧民们理解我这一行为呢?她只能作如下解释:“她要写。把你们的,这样的,那样的,事嘛,全写出来!”
牧民们便“噢”地做恍然大悟状,又低声交头接耳:“那有什么可写的!”
就这样,随着她的文字,进入一段旅程,哦,不,是一种生活。
全书分为四章:冬窝子、荒野主人、宁静和最后的事。
看的时候,几乎每一章,都会有觉得好的句子,想要摘录下来。
看完后,看着那些笔记,我竟有一些选择困难,不知道,要选哪些拿来分享。
我想,单一的段落,并不能表达完整的感情,还是要整篇来看吧。
当我读到《三天的行程》里,在去往牧场的行程中,那些风雪里写下的文字,觉得李娟太厉害了,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这么好!
眼前起伏的大地空空荡荡,只有痕迹微薄的一条土路。太阳刚升起不久,蓝天空旷。走了这么久还不见停歇,使得队伍有些不安。绵羊紧跟着山羊,孩子紧跟着母亲。马群不愿意和牛群走在一起,牛群非要和马群走在一起——追来躲去,时不时出现小混乱。没穿鼻孔的散骆驼最没出息,一见到指头粗的一小绺草就挪不动脚了,不时掉队,根本不晓得自己正在出远门的路上。两个男人生气地喝骂。左奔右突,收拾不听话的家伙。只有羊群最懂事,埋头前行,始终簇成紧紧的一团,一步也不敢和大部队稍离。
队伍在苍茫曙光中朝着西南方向沉默行进。渐渐地,东方发红了,并且这红色越来越深厚、宽广,愈演愈烈。东面的天空从南一路燃烧到北。六点半,太阳从红色云海中央平稳升起,阳光平直地扫过大地,把我们的身影在旷野上推得无比遥远。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一个人牵着驼队,孤独、微弱地行走在沙漠中,整面大地空空荡荡,天似穹庐,唯一的云停在天空正中央。那是一团台阶状的梯云,前后无人,四顾茫茫……那感觉既非凄凉也非激越,说不出的怅然,又沉静。千百年来,有多少牧人们以同样的心情孤独地经过这同一片大地啊。
当我读到《冬牧场》,仿佛和她一起,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么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李娟的比喻,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生动又真实,那样独特。
还有写《冬宰》的时候,那样克制,又那样平静,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请以最虔诚的心面对吧。
那么羊听到了吗?羊谅解了吗?这是一个被宰杀者看着长大的生命。宰杀它的人,曾亲手把它从春牧场上的胎盘旁拾起,小心装进准备已久的毡袋,再小心系在马鞍后带回家……宰杀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带着它四处寻找最茂盛多汁的青草,当它迷路时,冒着雨把它找回来……曾一次又一次给它抹灭虱的药水,处理发炎的伤口……在寒冷的季节,领它去往开阔暖和的南方旷野……这些羊都记得吗?宰杀它的人,又有什么仇恨和恶意呢?大约生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吧: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
我喜欢的哈萨克作家叶尔西姐姐说: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为挨饿而生。
还有她写在冬牧场的人物,那样鲜明,也那样普通。写胡尔马西:
总之,关于胡尓马西,好像就这么多了。我对他所知太少,所以他看来才像个影子吧?可但凡生命,哪有不强烈的呢?无论怎样,好好坏坏,这小伙子看来都离不开牧场,离不开这样的生活了。否则还能干什么?——不会汉语,又不再是孩子。我希望他很快就能拥有自己的家庭和牛羊,在属于自己的生活里继续展开生命,不要再这么孤独,这么消沉,这么无可适从。
有一天我在荒野里走着走着,转过一座沙丘,就迎面遇到了他。只见他胳膊下挟着几只大袋子,一个人去西面沙梁后找雪。打过招呼后,他约我同去。我问远吗?他说远啊。然后就一个人上路了,越走越小,过了很久很久,还在旷野远处慢慢走着,那么倔强。那情景深刻得像是刀锋在皮肤上轻轻划了一下。在那样的时候,胡尔马西才不是虚弱的影子。
当我读到《我在体验什么》,李娟写现代文化对牧人的改变,又写到那些被保留下来的传统,让人觉得敬重又感动。
“但是我又看到哼着流行歌曲的加玛,年轻的加玛,走在暮色中时顺手捡起一副完整的马头骨一直走向沙丘最高处的铁架子,再垫着脚,把马头骨挂在铁架子上……这又是最深沉的传统,只为马头骨是高贵之物,不容践踏,应放置高处。”
七年过去了,牧人的生活应该好了许多吧,而关于旷野的经历,关于冬天,关于许多许多,美好的,痛苦的,积极的,茫然的,有的被淡忘,有的被保存。
我们从这些文字里,又收获了些什么呢?除了感动,之外的东西。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
还好,还有很多她的书可以读,比如《羊道·春牧场》、《羊道·前山夏牧场》、《羊道·深山夏牧场》。春夏牧场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正如冬牧场里提到的,夏牧场的环境会好很多,奶奶也会一起来住,给大家做好吃的。
书籍信息

《冬牧场》
作者:李娟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2-6 页数:320 装帧:平装 ISBN:978751330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