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3岁的女儿定调《论语》or《老子》?
小朋友快三岁了。
一天,老婆刷朋友圈,不知看了啥。之后就让我发挥专业特长,每天给小朋友读点古书,她建议读《老子》,《诗经》,因为感觉高大上。
我说现在真是学《老子》的好时机,伴随着大量出土文献,以及出色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整理出一个比现存可见都好的读本。但是那需要很多时间,目前的我做不到。
学习《诗经》也不错啊,我读书的时候曾有志于研究。当然,和其他事一样,半途而废了。
说开始就开始,第一首选了《豳风·七月》。我那时候正感到生活压力山大,不堪重负,对“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悲情、无奈与温和深有体会。我感到说出这句话的人,完全不是在悲愤地控诉,甚至不是在抱怨,用linking park的歌词来说: I'm just talking to myself...
读了几天,小朋友不买账。她头一扭,说,我不要听七月流火。。。
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建立起规律,《诗经》计划断断续续。老婆说晚上哄睡前她来读,可是发现十个字里面有七个不认识,只好放弃。
我说其实《诗经》也太大了,我驾驭不了,自己都没体会,怎么读给小朋友。
有一天,我说有了,就给小朋友读《论语》吧。
老婆说也行啊。
我说,啥叫也行啊?
她说,就是感觉有点low,人人都会说两句。
我说是的是的,你说的也是,但是恐怕人人会说的都是那两句。
我也曾好好读过一次《论语》,感觉简直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切。日常生活任何情景,都有对应的非常到位的表达。你觉得《论语》low,也可能是因为他无所不在造成的。
《老子》、《诗经》,就像是在舞台上飙高音的选手,偶尔看看让人赞叹。但是日常生活我们听的最多的是新闻播报。
孔子就是一个新闻播报员。他的说话方式、他的语气对我们来说都太熟悉,太亲切了。可以说成了我们社会氛围和个体思想、性格的基调。
参考书太多了,毕竟《论语》一波一波地热。我买了两本。
最后,给3岁的她定调为《论语》,肯定和定调为《老子》是不同的。而这对她未来有潜在影响,她现在不懂选择,我有替她决定的权利吗?她要是喜欢别的文化体系咋整?我能给她充分的接触机会吗?我陷入了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