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家园战火弥漫分崩离析,我们去向何方?| 世界难民日
今天(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
提起难民,你会想到什么?是在2015年传遍全球的那张叙利亚小男孩在土耳其海岸边遇难的照片?是联合国难民署特别大使安吉丽娜·朱莉在废墟中探访难民家庭的影像?还是近三年来互联网上关于欧洲难民危机孰是孰非的争论?

据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656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较2015年增加约30万人。而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发布的《2017年全球发展展望报告》显示,全球50%以上的难民来自叙利亚、阿富汗、索马里等3个战乱频仍的国家。
这是世界总体和平时期的数字。而在饱经战乱的20世纪前半期,难民的数字无疑更加庞大。也许你我是幸运的,不曾因战乱、饥荒被迫离开家乡和祖国,但我们仍然可以去想象,当家乡不再适宜生存,我们能去向何方?何处能收留我们?那些造成难民问题的根由和人类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方式,能反映出哪些深刻的东西?
撰文整理 |杨小风
什么是难民?难民从哪里来?
难民的产生有多个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为了逃避战乱。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三世界国家频繁发生的战乱都造成了大批为逃避战乱而流亡的难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战乱造成的难民,还有30年代德国的种族迫害——排犹运动,数十万犹太人逃离德国和奥地利;不同民族、部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会让部族人员流离失所。
被政府当局驱逐或遣送出境也极易产生难民。1922年希腊和土耳其战争后,两国政府协议将希腊境内的35.5万土耳其人强迫迁移到土耳其,土耳其境内的18.9万希腊人强迫迁移到希腊。国家领土变动,如苏联解体和南斯拉夫联邦的分裂,也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
由不可抗力带来的自然灾害、国内的经济极度恶化,是20世纪下半期非洲大量难民产生的又一原因。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低于和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一旦大灾发生,饥荒流行、瘟疫肆虐,大量的人就会外出逃难。上世纪八十年代,长达十年的旱灾,造成了非洲约一千万难民。
在联合国难民署的网站上,难民被定义为“由于惧怕迫害、冲突、暴力,或者其他公共秩序被严重扰乱的情形,而被迫逃离他们的原籍国并因此寻求‘国际保护’的人。”他们与移民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生存状态通常是十分危险和难以接受的,如果无法获得庇护,将面临生命危险。

历史上的难民潮:“一战”时期
20世纪之前,由于战争和宗教迫害等原因,流亡他乡是很常见的事情。随着近代主权民族国家的发展,各国对移民入境管制越来越严格,这才出现大批民众从本国逃出或被逐出,而又在其他国家难以被接纳的情况。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性规模的大战使得整个欧洲卷入战火,也造成了20世纪第一次难民潮。大战中,不仅有近五千万人的伤亡,而且,由于许多房屋、工厂、农田被破坏,大量的人口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难民的存在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始终没有引起更高的重视,因为他们虽然数量庞大,但没有形成规模,多是在各国内部流动,往往与一般平民混淆。
1914年8月16日,德军侵入比利时,比利时人民不看忍受侵略者的践踏,纷纷离开家园,逃避战祸。逃亡的队伍拖儿带女,扶老携幼,马车、小车载着粮食、家具,争先恐后,一片混乱。在每一场战争发生的数百里范围内,每一座桥梁、每一个码头、每一条道路上都挤满了杂乱的行李和慌乱逃难的人潮。

一位亲历过这场大战的士兵曾写下这样的场景:
“地球上没有一块地方像这里这样荒芜,也不可能有。一片沙漠始终是一片沙漠。但是,一片并非沙漠的地方却变成了沙漠,则令人震惊。过去曾经是村庄的地方残留着被破坏的、不会说话的黑色树桩,说明这里过去不是沙漠。树木全被纷飞的炮弹削去了树皮,像是僵着地挺立的尸体……延伸数英里的平原,空荡荡的,一片残破景象,成群发黑的死树桩——中毒而死的橡树——永远不会发芽抽枝。树枝间躺着摔倒在地的菱形石板,这些石板已毫无用场。”
英军连长梅勒什也描述了他所见到的难民队伍:
“那里有一些穿黑衣服的老太太,推手推车的弯腰驼背的老头儿,有穿着星期日盛装的姑娘——因为只有穿在身上才能保留下来,有装满乱七八糟破烂东西的大车——有母鸡、猪猡、家具、孩子、床垫等等。怏怏不快的牛被小孩子们牵着,背上时时受到鞭打……”
犹太人逃亡与二战难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虽然是19世纪末以来欧洲“反犹太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但使这种种族偏见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是阿道夫·希特勒。
最先遭受纳粹迫害的是二战之前的德国犹太人,他们被逐步剥夺了所有权利,直至被驱逐出境。1933年4月,法西斯德国通过《文职人员法》等法令,命令所有犹太官员退职。1935年9月,颁布《纽伦堡法》,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并确定了犹太人的等级。此后,大部分犹太人失去了职业,被迁入划定的犹太人居住区进行隔离。种种反犹政策的实施,使得在希特勒执政的前五年,总共有15万犹太人离开德国。1938年11月10日-11日,数千家犹太人的商店遭抢劫,几百所犹太人教堂被破坏。此后,犹太人被逼放弃自己的财产和栖身之所,数万名犹太人被押往集中营。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人也没能逃脱厄运。被迫放弃财产、失去工作、被限制自由、被押往集中营、无家可归,数百万在奥地利的犹太人无望自杀。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必须支付“难民税”,才能离境流亡。
虽有一些私人组织对犹太人提供了帮助,但各国政府对犹太人避之不及。有的担心所谓布尔什维主义的传播,有的借口种族主义的危险,有的甚至认为难民尤其犹太难民会引起“政治混乱”。
由于没有国家愿意接受离开德国的犹太人,面对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部分犹太人发现到中国上海的公共租界不需要签证,不需要有人宣誓担保,不需要警方证明,也不需要保证在经济上能够自立。因此,上海一时成为犹太难民唯一可能栖身的地方。尽管有7000英里的距离,但那可能就是生的希望。
从欧洲前往上海的犹太人,通常要先乘火车或船到意大利,再搭乘意大利到上海的轮船,穿过苏伊士运河或绕道好望角,前往上海。位于上海虹口区的犹太人难民收容所,条件有限,设施简陋,难民们也只是在战乱的夹缝中生存。

同时期,日军铁蹄在中国大地肆意纵横,千百万苍生遭到悲惨蹂躏。为了躲避侵略者的奴役,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中国大地上辗转流徙。尽管他们离开故土后是往中国的西部、大后方迁移,没有离开国境。但他们确实是日军侵华战争造成的难民。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境况之凄惨无助,丝毫不亚于欧洲法西斯占领下的难民。
“拥挤得如钱塘江的怒潮,奔腾澎湃地寻找出路。地上婴儿的哭声,行动迟缓的老弱男女,被压在地上的呼救声,呼儿唤女的悲啼音——这一切的声音,震动天地,惨彻心脾…….难民为了要逃生,衣箱也抛了,被褥也丢了,满路尽是遗弃物,把宽阔的马路,弄得隘狭难走。”战争亲历者对难民逃亡的描述,让那画面如在眼前。
20世纪下半期:区域战争烽火不断
20世纪下半期,国际形势变幻,区域战争造成大规模的难民。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从1948年至1982年间,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先后与阿拉伯国家以及巴勒斯坦人民发生了5次大规模战争。几次阿以战争使一批批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要么寄居在临近的阿拉伯国家,要么在破败的难民营里靠联合国的救济生存。
1976年7月,越南统一,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78年越南就出兵侵略柬埔寨,在柬埔寨和老挝,用刺刀把10多万柬埔寨人和20万老挝人赶离国土。短短一年之内,就有一百多万难民被驱赶出越南和其它两个印支国家。一部分难民被驱赶到中国境内,总数接近30万。中国政府对入境的难民,尽最大努力进行救助。一部分难民到达泰国,联合国难民署在泰国南部港口设立救助站和收容所。香港也成为主要收容港之一。还有一部分难民乘船沿海路外逃,成了越南“船民”。此外,由于越南侵柬和柬埔寨长达14年的内战,逃亡并滞留在泰柬辩解的难民达三十多万。

到1993年3月30日,联合国难民署举行了泰国境内最后一个柬埔寨难民的临时庇护所——西图营的关闭仪式,设立闭营纪念碑。因战争、动乱和恶劣生活环境而逃离祖国的数十万难民的悲剧画上休止符。但在阿富汗、在非洲,仍有大量因战乱和自然环境极端恶劣而无法生存、流亡他国的难民。
从“南森护照”到联合国难民署
国际社会如何解决难民问题
1919年4月28日,一战战胜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成立国际联盟。国际联盟设立了处理难民事物的机构,对一战后遗留的部分难民,及20世纪出现的新难民进行救助。1920年,60岁高龄的弗里德约夫·南森被正式任命为国际联盟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负责处理难民问题。南森领导的国际联盟难民事务办事处,首次将难民作为一个有别于移民的特殊群体对待,是难民成为国际发中的一个新类别;它正式承认了国际社会对难民的解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开创了国际社会援救难民的先例。
南森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解决俄国难民问题。1918年3月,尽管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停战条约,但协约国仍然鼓励和支持俄国国内反革命,并且直接对苏俄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尽管在反动势力的疯狂进攻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最终领导苏俄人民赢得了国内革命的胜利。在此情况下,有大批苏俄难民被迫逃亡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邻国,但他们得不到西方国家承认的身份证明,没有国籍,没有自由。

鉴于此,1922年7月,南森组织了一次有16国代表参加的政府间会议,并达成协议,同意为俄国难民提供一种特别的身份证明作为旅行文件。凡持这一文件的俄国难民,都可以合法地从暂时居住地点前往欧洲其他国家,有效期为一年,一旦取得其他国家国籍,旅行文件即失效。这一文件就是“南森护照”。此后,“南森护照”帮助很大一批俄国难民顺利定居西欧国家、波兰以及中国,逐渐融入当地生活。
之后,南森和国际联盟难民办事处相继处理了希腊、土耳其战争中的难民,以及亚细亚的难民问题。

在联合国正式成立以前,1944年11月,联合国救济与重建署(UNRRA)成立。在盟军司令部的领导下,向盟国管辖范围内的数百万无家可归者,提供紧急援助;甄别难民的国籍、身份,并将其遣送回国,但无权安置到第三国。
1948-1950年间,联合国多次讨论,于1950年12月14日设立新的国际难民组织,即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HCR),并于1951年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不过直到1968年,新公约草案才被各国签署,联合国难民署在国际难民援助工作上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得以确立。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5/76号决议,因2001年是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五十周年。大会由此决定从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

成立之初,联合国难民署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欧洲二战之后的难民问题。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重心也有所改变。1959 年,联合国呼吁各会员国为解决难民问题而努力,并将这年定为“国际难民年”,难民问题开始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半个世纪过去,难民问题仍然是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如何处理难民问题,仍然充满挑战,并且似乎更受争议。一些国家呼吁难民流入国家承担责任,但另一些国家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收留了大批难民的德国,三年来出现了多起与难民有关的犯罪和其他恶性事件,这让德国民众萌生出反移民情绪,也让对难民持宽容政策的德国总理默克尔陷入了舆论危机。
但与此同时,难民们流离失所、失去家园的不幸,仍然很容易触动每一个心存善良的人。在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之初,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在土耳其海滩遇难的照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它冲击了欧洲号称尊重人权的社会环境,冲击了西方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道德底线。
而今年4月,一首名为《心跳》的歌曲又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在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一片废墟之上,10岁的盲童Ansam和40个小伙伴一起放声歌唱:“在战火和摧毁中,我们的伤口很深。我们想大声呼喊,但却很微弱……用伤痛、恐惧和泪水,我们写下这首歌。” 这些孩子,全部来自附近避难所,因为战争他们逃离家乡、频繁搬迁。而孩子的天籁之音却让身后的废墟愈加空旷和荒芜。他们的歌声再次感动了世界。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所言,“产生难民的根本问题是战争和仇恨,而不是逃离家园的人们”。“世界难民日”的最终目标和终极关怀正是:让世界不再有难民。
参考资料:
戴维·克兰茨勒著,许步曾译:《上海犹太难民社区1938-1945》 ,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李少军:《论难民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6月
何慧:《论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国际论坛,2004年8月
宋全成:《论一战后的欧洲难民问题》,人文杂志,2008年5月
王刚:《欧洲难民危机的成因及影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5月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杨小风;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我的一生中,文字本身从未受到过如此威胁 (23人喜欢)
- 《跳楼机》的“专升本”:大众文化的评价标准变了吗? (7人喜欢)
- 1982,我们的老师们 (6人喜欢)
- 家世、情缘与学术:说不尽的陈寅恪 (11人喜欢)
- 一个真正的“士” ,不言告别 | 纪念裘锡圭先生逝世 (8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